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演化及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的区域重力场呈现宽度较大的线性梯度带特征,在郯城与嘉山间有明显的扭曲。其东侧以正异常为背景,走向北东;西侧以近东西向异常为主,幅度变化较小。该区东侧是磁力低异常区;西侧是正异常区,正异常呈串珠状北北东向分布,可达50OnT。该区深部地震及大地电磁资料显示,具有岩石圈减薄、地幔上涌的特征。郯庐断裂带可分三段,南段是单支,中段是中生代两堑夹一垒的复式地堑,北段是新生代复式半地堑。该断裂从早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处于统一应力场下且具左行滑移特点,中侏罗世开始各段发育历史各异,晚第三纪又统一于扭压应力场下,并有右旋特征。由于该断裂陡直向深部延伸至地幔岩石圈,成为岩浆的通道,从而提高了渤海湾盆地东部各拗陷的生油岩充分转化成油气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深部烃类向上运移并聚集。这是渤海湾盆地东部油气比西部丰富的主要原因。由于郯庐断裂的作用,沂沐裂谷区也是油气勘操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2.
在对辽东湾滩海地区的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震、重磁以及测井资料,利用二维有限元法对该区地质结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对该区影响深远。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在辽东湾地区有4条大断裂,其中二界沟-盖州滩断裂分割了该区古老的结晶基底,以东为鞍山群,以西为建平群;大洼-海南断裂则控制了中上元古界的分布,中上元古界仅分布在该断裂西侧。郯庐断裂作为一整体又控制了中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的演化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在伸展和走滑两种活动体制下,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有五种类型.孔店-沙四期主要发育非旋转地堑、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和走滑地堑,沙三-沙二期以滚动半地堑和复式半地堑为主,沙一-东营期主要发育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和走滑地堑.盆地构造样式的演化遵循着三个序列,即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序列、非旋转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序列和非旋转地堑→走滑地堑序列.演化序列本身存在差异并受断裂活动的控制.构造样式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后两种序列沿郯庐断裂带、沧东-兰聊断裂带和太行山东麓断裂带发生,与三条岩石圈走滑带吻合.第一种序列发生在上述三条走滑带之间,构成两个伸展区.构造样式的演化与烃源岩、油气藏和含油气系统的性质和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对辽东湾滩海地区的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震、重磁以及测井资料,利用二维有限元法对该区地质结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对该区影响深远。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在辽东湾地区有4条大断裂,其中二界沟-盖州滩断裂分割了该区古老的结晶基底,以东为鞍山群,以西为建平群;大洼海南断裂则控制了中上元古界的分布,中上元古界仅分布在该断裂西侧。郯庐断裂作为一整体又控制了中生界火山岩的分布,断裂西侧火山岩发育程度高于东侧。另外,利用电磁测深技术的勘探深度大这一优势,对该区进行了深部层圈结构的研究,幔内高导层的深度约为60km,是软流圈的反映,软流圈的起伏与该区的隆凹呈明显的镜相关系;壳内高导层的深度约为20km,是地壳在拉伸过程中形成的折离带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渤海海域,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渤南和辽东湾探区的油气较富集,而远离郯庐断裂带的渤西探区油气相对较贫,油气藏主要围绕郯庐断裂带分布,这些都说明了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平衡剖面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主要表现为古近纪伸展、新近纪走滑的构造特征,古近纪伸展活动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形成,并促进烃源岩的快速演化;新近纪的强烈走滑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圈闭,并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及晚期成藏.渤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乐观,只是现今的探明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新生代构造研究的重要窗口。为研究其变形机制,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对4个主控因素进行评价与研究。设计对比实验,分析了在不同主控因素的作用下,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的变形过程。应力与模型边界的角度和施加应力的边界位置是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最优主控因素。在东侧全段挤压和东侧北段挤压的对比实验中,郯庐断裂带与下扬子及其周缘块体的构造变形均呈现显著变化;在块体厚度的对比实验中,变形与变位状态近似相同,但隆升特征存在显著差别,东西两侧边界挤压效果具有显著差异;与此同时,施加应力与模型边界角度越小,郯庐断裂带呈现右行走滑特征越明显。在最优主控因素模型中,下扬子块体新生代区域伸展构造变形与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共同构成了一个“右旋侧向扩展变形”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新生代右旋走滑变形及其模拟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深断裂带,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表明郯庐深断裂主位移带在辽东湾坳陷大致沿坳陷东部边缘通过.辽东湾坳陷东部沿辽东凸起两侧发育有若干陡倾或近直立的断层.这些断层自盆地基底一直切割到新近系中,部分断层甚至切割到更新统及全新统.在辽东凸起南段,断层表现为向南西撒开、向北收敛的帚状断层组合,所有断层在剖面上均显示正断层位移特征;在辽东凸起北段,断层表现为向北北西发散、向南收敛的羽状断层组合,西侧的部分断层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逆冲断层位移特征.辽东凸起附近盆地盖层中的断层组合表明,北北东向断层在新生代有明显的右旋走滑运动.沙箱模拟实验表明,沿辽东凸起南、北两段的断层组合可能与郯庐深断裂新生代右旋走滑位移有关,断层组合形式、运动性质的差异可能与郯庐深断裂主位移带走向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和横向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对控制断裂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以来,受到区域性的NW—SE伸展作用,动力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造成的上地幔热隆起,形成了NE、NNE向构造带。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济阳坳陷、渤中坳陷,中生代至早始新世时期受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作用控制,发育NWN断裂。上地幔隆升作用的推移和郯庐断裂带运动性质的转变,决定了渤海湾盆地断裂发育的横向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复式盆地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较为典型的中新生代复式断陷盆地.本文根据渤海湾盆地构造格架、构造样式、构造分带迁移和深部构造背景,探讨了其盆地动力学.文章认为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两大动力系统在时空上叠加复合的结果.一个动力系统是NW-SE区域性伸展拉张;另一动力系统是由郯庐断裂带平移所引起的近NS向拉分或走滑变形.这两大动力系统是相对独立且在空间上共存.因此渤海湾地区是中新生代区域性伸展拉张叠加上郯庐断裂带平移拉分和走滑所形成的复式盆地.   相似文献   

10.
下扬子区中生代走滑活动带初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沉积学特征表明,下扬子区中生代具有走滑活动带性质.控制这一走滑活动带的主要构造是位于该区中部的长江断裂带,北部以郯庐断裂为主于断裂的楔状断裂系统,以及南部以青阳广德断裂为主干断裂的马尾状断裂系统.它们在中生代均发生过左行走滑.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滩海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分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影响,滩海地区不同区带的演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综合地震及海陆资料,对滩海地区断裂体系特征及走滑效应进行分析,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总结该区构造样式,建立构造演化差异性分区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NW向、NNE向和NE向3个方向优势断裂。NW向断裂为中生代先存断裂,新生代继承性发育并叠接左旋走滑作用;NNE向断裂为右旋走滑,NE向断裂为拉张正断裂,其走滑效应NNE向强于NW向,NW向强于NE向。研究区主要发育走滑断裂弯曲构造样式、走滑断裂释压叠接构造样式、走滑断裂增压叠接构造样式及走滑断裂尾端拉张马尾扇构造样式。滩海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从沙三段沉积时期开始,差异性原因与郯庐断裂带左旋转换为右旋的过程有关。将滩海地区划分为3个演化区带,Ⅰ区为继承断陷区,以NW向断裂控制为主;Ⅱ区为相干叠合断陷区,以NW向和NE向断裂相干叠合控制为主;Ⅲ区为走滑断陷区,以NNE向走滑断裂控制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是由西部和北部的伸展边界断层控制发育的复式半地堑。凹陷北部边缘的陈南断层(带)、西部边缘的平南断层(带)和高青断层等主干边界断层的产状多变。在区域尺度上,主干边界断层总体走向西段为北东向、中段为近东西向、东段为北西西向;在制图尺度上,断层面为呈波状起伏的铲式断层面,发育有侧向和斜向断坡。不同走向的断层在古近纪同时具有正断层位移特征,显示出双向伸展的构造变形格局。对主干边界断层上盘的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中心的迁移规律的分析表明,始新世主干边界断层主要为北西—南东向伸展位移,渐新世主要为近南北向伸展位移。这种双向伸展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可以用区域北西—南东向引张作用和北北东向深断裂(如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诱导的近南北向引张作用的双重动力学过程叠加来加以解释。图4参13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该文从郯庐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演化动力学入手,分析了其基本构造特征。郯庐断裂带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油气分布具有含油气普遍,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油多气少”及富集非烃气等四个特点,并结合勘探实践,分析了该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具有广阔的油气(包括非烃气)勘探前景,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是渤海海域等区域。  相似文献   

14.
金县地区勘探实践表明,储层发育程度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为此,应用断层转换带的理论并结合金县地区郯庐断裂的活动特征,在该地区识别出2种类型的走滑断层转换带:一种为同向型横向转换带,主要处于金县地区的东侧,控制金县地区东盘的砂岩储层分布;另一种为同向叠覆型走向转换带,主要处于金县地区的西侧,控制西盘的砂岩储层分布.另外,在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作用下,东营组砂体表现为由北向南从深到浅横向迁移叠置的特征,最终在该地区建立了"鱼跃式"砂体发育模式,找到油气富集部位,并确定金县地区"南富北贫"的油气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5.
郯庐走滑断裂带消逝端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郯庐断裂带发育郯庐走滑断裂,把渤南低凸起错断,并在渤中凹陷内消逝。 走滑断裂分为上下2套断裂系统。 走滑断裂平面上为雁列式排列的2支断裂,剖面上形成不同的构造样式。 走滑断裂带控制了渤南低凸起北侧构造格局及油气成藏。 断裂早期活动使该区形成2个古构造脊。 古近系及其下部圈闭在古构造脊上继承发育,以断背斜类型为主;新近系圈闭分为2类,郯庐断裂的晚期强烈活动促使了油气垂向运移及再分配,对晚期油气成藏有利。  相似文献   

16.
运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对渤海南部海域郯庐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刻画,综合分析了郯庐断裂在研究区内活动演化史及其对该区域内沉积和圈闭的影响。郯庐断裂在研究区渤海南部海域内表现出了明显的花状构造和地层拖曳现象,东支断裂南部的盐构造南北向展布也证实了郯庐断裂新生代以来确实发生过走滑活动;郯庐断裂的活动演化对莱州湾凹陷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渐新世的走滑活动导致了莱州湾凹陷沉积中心向凹陷东北方向发生了偏移,并在深浅层形成了以断背斜、半背斜和断块为主的圈闭。   相似文献   

17.
庙西凹陷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庙西凹陷位于渤中坳陷东南部,由北洼、东洼、南洼3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地震构造解释和断裂系统分析表明:庙西凹陷北洼和东洼分别由2个箕状断陷构成,南洼北部为地堑构造,南洼南部为箕状断陷;各次洼受到郯庐断裂带的影响不同,北洼、东洼受到伸展构造系统的影响,南洼则明显受到郯庐断裂带的改造。3个次洼内部的伸展断裂受深层走滑断裂所诱发,构成走滑构造系统的一部分,浅层受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改造。  相似文献   

18.
渤东地区位于渤海海域渤中凹陷东侧,包括渤东低凸起及渤东凹陷。受郯庐走滑断裂及盆地伸展活动影响,研究区构造运动强烈,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多年来对该区的油气勘探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文中基于覆盖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以走滑断裂发育模式为指导,对该地区的断裂体系进行了系统解剖,阐述了该区新生代走滑断裂的展布特征,重点分析了渤东凹陷中央走滑断裂带的表现特征及其活动期次。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成因机制,发现并落实了一批有利的构造圈闭,且就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上述研究加深了对该区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的认识,对促进渤东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郯庐断裂与渤海海域反转构造及花状构造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郯庐断裂在渤海海域不同区域的展布及其特征有所差异,渤中凹陷以南表现为多支,渤中凹陷及其以北地区表现为单支,在断裂各分支及其附近形成了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潜山构造等一系列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圈闭,文中再次提出“江东凸起-渤东低凸起带”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上的一系列构造带,而不是凸起带,郯庐断裂的活动对渤海海域油气聚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郯庐中段走滑断裂与新滩地区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北东向主干断裂带,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不仅是一条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走滑活动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幕次性活动,控制走滑断裂带的发育和空间展布,而走滑断裂又是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场所。新滩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中断,发育多条北北东和北东向雁行式走滑断裂。北北东方向的主走滑断裂主要沟通油源,是油气垂直运移的优势通道;而北东方向的派生断裂改变油气运移方向,影响油气的二次运移分配,即,主断裂控制油气运移层位及赋存深度,派生断裂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及延伸距离。油气主要在走滑断裂带附近聚集成藏,形成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