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12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3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矿井下有很多主动降噪设备降低噪声,但主要对高频噪声有较好的效果。针对井下环境中的复杂噪声信号,采用主动降噪算法降低噪声对矿工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了LMS算法存在的次级声源信号的反馈和声音信号传输的延迟两大问题;针对存在的两大问题,采用FX-LMS算法,在次级通道上引入一传递函数对原始参考信号进行预处理,并给出了FX-LMS算法中收敛步长取值范围的求解方法,为寻求最优实验参数提供了参考依据。在MATLAB开发环境中,对混有白噪声的声音信号进行降噪处理,给出了不同收敛步长下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FX-LMS算法是有效的,并验证了收敛步长会影响收敛速度和稳态误差。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升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根据等面积法则,提出了一种柔性励磁系统强励协调控制策略。当通过故障时增大直流侧电压的方法增大励磁电压顶值,提升系统强励能力,解决了现有柔性励磁系统强励能力受限于直流侧电压的问题。采用以直流侧电压平方值为控制量的线性化间接电压外环控制和基于合成矢量的无电感电流内环控制,提升电压外环动态响应能力,降低网侧电感对控制效果的影响,保证直流侧电压快速响应能力,提供更好更强的强励效果,实现强励协调控制。最后,基于柔性励磁的单机无穷大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及其相对于传统控制方法的优异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F206的电网数据采样板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介绍了基于DSP芯片TMS320F206的电网采样处理板的硬件设计,对硬件各模块电路的工作原理作了重点的讨论,对软件设计做了具体介绍,同时给出了采样数据和仿真图形.  相似文献   
4.
DNP3.0在基于DSP的FTU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馈线终端单元(FTU)是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DSP为核心构成的FTU具有运算速度快和精度高等特点,而DNP3.0则是FTU与配网主站通信的主流规约。讨论了在DSP平台上实现DNP3.0的特殊性,介绍了DSP片内异步串口的使用方法,给出了程序的主要流程图和数据结构以及涉及串行通信的C语言源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基于DSP和CAN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新型变电站RTU的设计方案。该RTU分为通信主控模块和信号测控模块,介绍了这两个模块的设计方法及CPLD技术在这两个模块设计中的应用。在设计RTU软件时,采用了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大型停车场车位路径寻优中,传统的评价指标是把距离最短作为最优指标,并没有考虑实际路况,为此引入了切实可行的时间较优评价指标,既能简化引导系统硬件设计,又能节省软件开销;首先,建立了停车场网络图R (P,C,D,V)数学模型,并把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分成两层,分别构建了不同的估价函数,采用改进的A*算法,提高了以时间较优为评价指标的路径搜索效率和搜索精度;最后,程序运行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路段属性参数,算法总能较快的找到时间较优路径.  相似文献   
7.
次同步振荡可能会对汽轮发电机的转轴产生严重的威胁,而传统晶闸管励磁系统使用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对次同步振荡的抑制效果有限,需要为发电机配置如STATCOM的额外装置。相较于传统晶闸管励磁系统,柔性励磁系统具有双阻尼通道且相互耦合作用小,因此柔性励磁系统相较于传统晶闸管励磁系统对次同步振荡有更强的抑制能力。本文采用Matlab编程对发电机存在的轴系扭振模态进行了计算,并针对其中可能发生次同步振荡的模态设计了基于柔性励磁系统的无功控制器与传统励磁调节通道配合。本文在PSCAD/EMTDC平台上搭建了采用柔性励磁系统的IEEE次同步振荡第一标准模型,验证了柔性励磁系统对次同步振荡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PID控制的谐振接地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偏磁式消弧线圈很难实现对消弧线圈的精确控制,提出了基于PID的控制系统。通过对偏磁式消弧线圈机理的分析,建立了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且利用遗传算法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M atlab仿真比较该系统和传统开环系统的阶跃响应,说明该系统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自动控制原理",结合在教学科研中的实际经验,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第二课堂科技制作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开展了基于MATLAB的控制理论CAI教学及双语教学改革尝试等创新.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些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