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义刚  钟立国  刘建斌  邹剑  张华 《中州煤炭》2020,(8):86-91,108
蒸汽吞吐是稠油油藏开发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对于海上油田的特殊条件,在进行蒸汽吞吐3~4轮后,即意味着进入蒸汽吞吐中后期。此时,如何调整注采参数,是海上稠油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针对LD27-2油田稠油油藏的开发特点,在地质建模和高度历史拟合的情况下,对LD27-2油田稠油油藏开发状况进行多轮次预测;基于生产历史拟合的油藏数值模型,开展了不同蒸汽干度、注汽强度、注汽强度递增等条件下A22H井和A23H井蒸汽吞吐至开采至10年的油藏数值模拟,明确不同注采参数的影响规律,优化了LD27-2油田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注采参数。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蓬莱油田多年注水开发,储层压力系统复杂,层间矛盾突出,小层间压力差更是达到3~4 MPa。复杂压力体系将导致调整井钻完井复杂情况频发,蓬莱油田多口调整井出现了高压层溢流、低压层漏失等井控情况,严重影响着钻完井作业效率和费用。合理的注采井关调方案是保证调整井安全高效作业的重要手段。基于此背景,利用注水井和采油井生产动态数据,建立了注水指数和产液指数的概念,并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创新性地建立了判断注采关系的新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注水井关井压降规律,建立了基于注采关系估计和关井压降规律的注采井关调制度。该研究成果在PL19-3-V41井应用,钻进过程安全顺利,单井少停注水7 000 m3。提出的复杂压力动态调控技术能够为周边注水井关调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根据渤海旅大16-1深层特稠油油藏地质特点,建立了室内高温高压填砂模型,通过物理与数值模拟研究了多元热流体辅助重力泄油(MAGD)开采规律,结果表明:MAGD初期产能高,采油速度递减快,与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相比,其物理模拟采收率与累积油汽比分别提高了4.7%和0.196,与数值模拟结果(5.3%和0.066)较为一致;MAGD通过添加大量非凝析气扩大了泄油面积,此外非凝析气与原油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减少了蒸汽注入量,进一步提高了采收率。MAGD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气水比增加,采收率先上升后下降,最佳气水比为20~50;增加CO2比例有助于提高开采效果;注汽温度越高,开采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根据电磁式电压互感器(PT)的铁心结构和绕组分布,利用磁路-电路对偶原理提出一种拓扑暂态模型进行了铁磁谐振仿真分析,计算出模型的磁滞损耗、漏感和绕组分布电容等参数,并分析了各参数对铁磁谐振过电压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庆西部斜坡稠油在开采过程中与地层水和注入水乳化生成高黏的油包水型乳状液降低地层流动性的问题,通过流变性实验和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乳化、温度及地层渗透率对稠油黏度和地层流动性的影响规律,明确了原油在地层中流动困难的原因及改善流动性的技术方向。结果表明:含水乳化和温度是影响其黏度的主要因素,温度由30℃上升至120℃,脱水稠油黏度降低了95.5%;当含水率低于70%时,原油与水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含水率越大黏度越大,含水率为70%的稠油的黏度是脱水黏度的30倍左右;地层渗透率、温度及含水乳化对原油地层流动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地层渗透率越低、温度越低、含水乳化越严重,原油流动性越差,不同温度和含水率下的采油指数相差可达10倍以上。因此,促使含水稠油乳状液转相是油田降黏增产的有效途径。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污油泥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提高污油泥调剖效果,选取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污油泥进行封堵实验,并进行理论计算与分析。研究发现:污油泥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受地层渗透率影响很大,渗透率越高,污油泥越容易在地层中传输运移,当初始渗透率大于20000.0×10~(-3)μm~2时,污油泥能够进行大量传输运移,出现"渗流"现象;污油泥注入温度对污油泥运移也会产生影响,当注入温度达到100℃时,污油泥运移效果最好。结合实验和理论计算,分析污油泥粒径的分布范围与最大孔喉直径关系。结果表明,当污油泥粒径主要分布范围小于地层最大孔喉直径时,污油泥能够大量运移进入到地层中。形成的认识对发展污油泥调剖技术具有很好的理论支持作用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在模拟注蒸汽条件下,开展辽河油田杜84区块超稠油低温氧化反应实验,分析稠油黏度、SARA组成及气体产物的变化,探讨超稠油低温氧化反应的基本特征和机理.结果表明:杜84区块超稠油经过低温氧化反应后气体产物主要为CO2、CO和余O2,并有少量烃气、SO2和H2S,余氧体积分数一般低于4%.在空气压力为0.25MPa时,超稠油低温氧化反应后黏度增大10%~40%,重质组分体积分数增加5.00%,其中,胶质质量分数降低2.00%~5.00%,沥青质质量分数增大5.00%~10.00%.超稠油低温氧化反应机理主要是芳烃加氧或聚合向胶质转化,胶质加氧或聚合向沥青质转化.  相似文献   
9.
高温高压下,稠油与CO2、N2或CH4等气体之间的界面张力数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采用ADSA方法(对称液滴形状分析法)测量了渤海稠油与CO2、N2和CH4体系的平衡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渤海稠油与CO2、CH4和N2体系的界面张力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CO2、CH4和N2.对于稠油与CO2体系,当压力低于CO2临界压力(7.39 MPa)时,升高温度对界面张力影响不大;当压力高于CO2临界压力时,升高温度对界面张力影响明显变大.对于稠油与CH4体系,由于高温蒸馏的作用造成150cc时界面张力要高于100℃,而温度对稠油与N2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不明显.增大压力可使稠油与CO2、CH4和N2体系的界面张力分别降低60% ~70%、40% ~ 50%和20% ~30%.  相似文献   
10.
油田生产中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困难、成本高,含油污泥回注是一种低成本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常规回注 调剖法仅能回注粒径较小的含油污泥颗粒,不能充分回收利用含油污泥。为此,将含油污泥颗粒经球磨处理至 微纳米尺度,并添加石油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通过搅拌、超声、离心形成稳定的驱油体系,研究了含油污泥微纳 米颗粒驱油体系的粒径分布、乳化能力和驱油性能。结果表明,驱油体系中含油污泥微纳米颗粒的粒径中值为 158 nm。该体系在室温(25℃)下静置4d后仍能保持较好的悬浮性,油水完全分离的时间≥5min;在60℃下与 煤油的界面张力为7.4×10-3mN/m,乳化能力较强。由于乳化与封堵的双重作用,含油污泥微纳米颗粒驱油体系 的注入能力和驱油效果好于表面活性剂驱,适用于中低渗透油藏。在60℃、注入量为0.5PV、注入速度为1mL/ min的条件下,其驱油效率较水驱提高约20百分点,较表面活性剂驱提高约8百分点。含油污泥微纳米颗粒驱油 体系的制备方法可完全处理含油污泥,实现含油污泥的高效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