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锂离子电容器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兼具高比容量、高比能、长寿命的高效储能器件,预嵌锂是其一项关键工艺技术。本文概述了预嵌锂工艺的技术工艺技术原理,选取近年来代表性工作,从锂源选择和嵌锂量两个重点方向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人们开发相关储能器件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蒸汽活化树脂炭用做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热固性酚醛树脂为前驱体,采用水蒸汽为活化剂,通过改变活化时间,制备出了一系列双电层电容器用活性炭(PFR(1—5)).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测定BET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发现随着活化时间的增加,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中孔率增大.电化学测试表明,用活化时间为5h的PFR5H制备的模拟EDLC的比电容,在有机体系中50mA/g恒流放电比电容达106.5F/g,1000mA/g下放电仍保持99.7F/g,仅衰减了6.4%,具有良好的倍率特性.交流阻抗谱测试结果显示PFR5H的内阻最低,具有良好的电容性能和功率特性.  相似文献   
3.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粘结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硅在地壳中含量丰富且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成为近年来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然而,硅在循环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体积变化,会导致电极粉化脱落,容量快速衰减,限制了硅在锂离子电池中良好性能的发挥。虽然改性的硅基材料可以有效地缓解体积变化所产生的机械应变,但硅固有的体积变化效应是始终存在的,一种合适的粘结剂对于保持电极结构的完整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硅基负极粘结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合成类聚合物粘结剂、生物质聚合物粘结剂和导电聚合物粘结剂在硅基负极中的应用和性能特点,为今后在粘结剂的选择和设计上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硬炭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预嵌锂量硬炭负极对锂离子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充放电性能测试,分析了常温充放电、倍率性能、循环性能、比能量、比功率、常温充电低温放电以及低温充放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负极预嵌锂量截止比容量为300 m Ah/g时,由于提供了稳定的电位和足够的锂离子,锂离子电容器综合电化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5.
以钼酸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 正十二硫醇为还原剂, 水热法反应后, 在氨气气氛中高温氮化处理, 制备出氮化钼/氮化石墨烯(MoN/NGS)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了表征; 采用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和电化学交流阻抗研究了该材料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的性能。结果表明, MoN纳米颗粒良好地分散在NGS表面和层间, 在0.05 A/g的电流密度下质量比容量能达到422 F/g; 经过900次充放电循环后, 容量保持率在80%以上。当功率为3000 W/kg时, 能量密度仍保持在32.5 Wh/kg。这归因于复合材料中的NGS提供了有效的导电网络, 并且有效抑制了MoN颗粒的团聚, 复合材料的网络结构更有利于离子的快速传输与扩散。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石化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剧增,与经济高速增长所需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替代能源的开发应用是我国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传统的储能技术已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交通工具、军事武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要求,开发高能量、高功率储能材料成为当务之急。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历史,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材料、清洁高效的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及装置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油价逐步攀升和城市大气污染日益加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传统的燃油汽车交通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质疑。目前,发展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性低并且环境友好的新型交通工具,已经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锂负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出现的机理,根据产生机理人们采取了几种不同的保护锂负极的技术手段,综述了近几年人们在锂负极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电解液添加剂技术、表面涂层技术和集流体技术等,分析了各种技术在保护锂负极方面的作用原理,最后对锂硫电池中锂负极保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