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究烃类体系的相态特征对凝析气田的开发和开采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用组分模型对凝析气藏进行模拟时,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相态的计算上.在烃类体系中C7+以上的重组分对流体性质的影响最大,因此必须对组成烃类体系重组分的临界性质进行估算.应用遗传算法确定C7+组分的临界性质,并利用PR状态方程进行相平衡计算.对应用遗传算法预测的结果、室内定容衰竭实验结果和应用Eclipse软件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和室内实验结果符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石油资源二次评价的四种转变唤醒低品位储量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石油工业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层浅、储层和原油物性较好的油藏多已探明和开发.正探明和待探明的油藏以低渗透、埋藏深、难开发、油稠.断块破碎为特点,储量品位低.开发难度大。而已经探明、开发的油藏,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发,构造简单、储层物性好、原油轻质的油藏采出程度高,剩余油在平面上、纵向上高度分散,与探明未动用储量一同,以低品位为特征。而且,随着开发时间推移、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优质储量将越来越少、低品位储量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3.
辽河坳陷曙北地区元古界潜山具备有利的成藏条件:1紧邻陈家富烃洼陷,发育沙三段和沙四段2套优质烃源岩,为潜山成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发育的孔缝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物性条件较好;3类型多样的疏导体系包括不整合面、断层及潜山内幕裂缝网络体系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运聚条件。利用水平井钻遇裂缝多、产量高的优势,优选有利部位,优化实施2口水平井,取得显著效果,为曙北元古界潜山带储量探明及产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辽河油区稠油油藏已进入蒸汽吞吐开发后期,面临地层压力低、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等问题。针对该问题,在室内物模实验基础上,模拟了注空气辅助吞吐低温氧化反应过程,初步认识到注空气辅助吞吐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降低原油黏度等开采机理,并结合D80块超稠油油藏特点,优化了注入方式、注汽(气)量、气汽比、注入速度和蒸汽干度。现场实施后,油井周期产油量增加,地层压力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的开采效果。该研究为中深层稠油蒸汽吞吐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化学驱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天忠 《岩性油气藏》2013,25(5):104-108,112
根据辽河油田J16区块实际资料,建立了30 cm×30 cm×1.5 cm的平面非均质和30 cm×15 cm×10 cm的纵向非均质水平井化学驱物理模型。通过开展水平井化学驱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综合研究,初步分析了水平井化学驱的驱油机理与生产动态,并提出注采水平井方向应尽可能平行于河道走向,采用平面上注入井布在高渗带、采油井布在低渗带,纵向上底层注顶层采的布井方式以及二元驱的驱油方式开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与常规直井和水平井相比,鱼骨井因其泄油面积大、相同液量下压差小、能更加经济有效地开发复杂结构油气藏而在辽河油田获得成功应用.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和鱼骨井产能评价模型,对双底鱼骨井进行了井身结构设计,确定第一分支主井眼裸眼段长963 m,鱼刺分支共6个;第二分支主井眼裸眼段长735 m,鱼刺分支共5个.从施工难点、钻完井工艺技术、钻井液技术等3个方面介绍了该井现场实施的过程.该井油层钻遇率达到100%,初期日产油62 t,是同一区块水平井产量的3倍、直井产量的10倍,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该井的成功设计与实施为我国复杂结构井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 块超稠油油藏原油黏度大,采用直井蒸汽吞吐开采,蒸汽波及半径小,周期 产油量低,日产油水平低,产量递减快,井间剩余油得不到有效动用。通过开展超稠油水平井热采技术研 究,对水平井部署方式、吞吐注采参数及提高采收率的SAGD 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证,明确了水平井开采技 术能够缓解油田开发层间、层内和平面上的三大矛盾,是一项非常有潜力、有优势的新技术。水平井吞吐 及SAGD 技术的应用,使该区块成功地实现了二次开发,油藏开发效果较用直井开发有较大改善。水平井 技术已成为提高区块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