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针对近年来丝状蓝藻水华的频繁暴发问题,研究了3种常见丝状藻生长对温度的响应以及生长与功能特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由15℃增加至30℃,拟柱孢藻比生长速率由0.28 d-1增加为0.70 d-1,光合活性(Fv/Fm)在0.40~0.61范围内波动,单位藻细胞溶解性总氮(DTN)和溶解性反应磷(SRP)消耗量也分别增加了6.36 mg-DTN/mg-Chl.a、0.15 mg-SRP/mg-Chl.a;伪鱼腥藻比生长速率从0.12 d-1到0.60 d-1,Fv/Fm在15℃时达到最低,为0.12,单位藻细胞氮磷消耗量也分别增加了21.72 mg-DTN/mg-Chl.a、1.71 mg-SRP/mg-Chl.a;水华束丝藻比生长速率从0.20 d-1到0.44 d-1,Fv/Fm受影响较小,单位藻细胞氮磷消耗量也分别增加了12.29 mg-DTN/mg-Chl.a、0.83 mg-SRP/mg-Chl.a。温度升高都会促进3种丝状藻生长,拟柱孢藻易在大于30℃高温下形成优势;伪鱼腥藻温度适应范围广,但温度低于15℃会抑制伪鱼腥藻生长;水华束丝藻最佳生长温度为25℃,并可在15℃时取得优势,耐低温能力较强。另外,丝状藻可通过权衡藻细胞生理特性以维持不同温度下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大型湖泊富营养化试验装置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指出了造成该系统高能耗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详细的结构和温控改造方案.通过改变原系统独立连续的恒温循环控制方案为按需联动间歇式的高低温循环控制方案,降低了系统的运行能耗.以原系统中的温控器作为温度处理单元,利用PLC接收各温控器的输出状态信号,产生相应执行动作信号实现系统的温度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节约能耗50%以上.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碳源是影响其反硝化脱氮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污水中C/N比较低的问题,需向系统中额外投加碳源。在大量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对强化反硝化脱氮人工湿地的外加碳源进行了总结,并比较了外加碳源的种类和及其优缺点。并对人工湿地外加碳源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为今后强化脱氮人工湿地外加碳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主成分分析赋权及其在水质评价灰色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主成分分析赋权法,并使用主成分分析赋权灰色模型对东五里湖5个监测点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与传统灰色模型评价结果相比,有4个监测点评价等级完全相同,并突出了第5监测点与其它4个监测点之间的差异,各监测点水质评价等级最终隶属度下降明显,评价结果更为精确、合理.同时,主成分分析可用统计套装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轻松实现,操作简便,能极大地缩减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湖泊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及其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三类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即环保疏浚技术、原位覆盖技术、原位钝化技术的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内容、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各项技术的优缺点、费用效益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环保疏浚技术适用于大面积重污染湖区或河口底泥污染的控制,原位覆盖技术适用于中深水湖泊、海域或河流底泥污染的控制,原位钝化技术适合于风浪扰动不大、非饮用水源地功能湖泊底泥污染的控制.并对三项技术在我国湖泊底泥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采用2013—2017年洞庭湖主要出入湖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估算洞庭湖经由“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入湖及城陵矶出湖氮、磷通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滞留效应。结果表明:时间上,2013—2016年“四水”“三口”年均入湖氮、磷通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2017年受入湖水质改善、水量减小的同步影响,相比2016年入湖氮、磷通量分别减小了19.93%、23.14%,受水情影响,入湖氮、磷通量在年内分配不均,70%以上集中在4—9月;空间上,入湖氮、磷通量主要来源于“四水”水系,分别占78.48%和71.77%,其中湘江和沅江的贡献较大。“四水”受点、面源污染的综合作用,而“三口”的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污染来源。此外,洞庭湖氮、磷滞留率很低,藻类浓度不高,但湖区氮、磷浓度(1.73、0.075 mg/L)仍远高于湖泊藻类暴发的临界值(0.20、0.02 mg/L)。为降低湖泊水华的发生风险,关键是保持湖泊的连通性,警惕长江“三口”区域总磷风险,并兼顾湖滨区污染物控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