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针对河南油田高含水油井产液结构特征及常规化学堵水方法容易将油水渗流通道同时堵死的问题,本文通过微线团控水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微线团控水剂对岩心的水相封堵能力较好,并具有较好的耐冲刷性能,具有选择控水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得到不同杂波背景下的良好检测性能,给出了一种改进的VI CFAR检测器.该检测器主要利用均值类可变性指示(MLVI)CFAR检测器和有序统计类可变性指示(OSVI)CFAR检测器的各自优点以及VI CFAR的以背景均匀程度自动选择不同检测器思想.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检测器在均匀背景下性能基本与MLVI CFAR重合;多目标背景下具有较强的抗多目标能力;杂波边缘背景下有较好的虚警概率控制能力且运算量小,是一种稳健的检测器.  相似文献   
3.
基于Visual C++和OpenGL的雷达显示系统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现代雷达装备虚拟教学、训练与科研的需要,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Visual C 和OpenGL的光栅雷达显示系统,提出了以固定扇形画线实现扫描线余辉和雷达目标模拟的新方法.该系统操作方便、效果逼真、运行速度快、可扩展性强.  相似文献   
4.
5.
针对目前177.8 mm(7英寸)套管井分层酸化存在的封隔器耐压低、酸化后封隔器无法洗井问题,开展了177.8 mm(7英寸)套管井分层酸化工艺技术的研究。改进封隔器皮碗胶料配方及骨架后,提高了封隔器的耐压性能;改进封隔器中心管结构并与细分开关配合使用,采用2次投球,使分层酸化层段可达到3层;通过对酸化封隔器设计特殊的洗井开关结构,可实现酸化施工后可靠洗井。介绍了177.8 mm(7英寸)套管井分层酸化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组成及工艺过程、技术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该技术自2005-01投入使用,截止到2005-12,在采油一厂、采油二厂现场应用10口井,工艺成功率100%,有效率100%,累计增产原油1500t,增注181463 m~3,净增效益¥150.47万元。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能够满足177.8 mm(7英寸)套管井分层酸化的需要,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防蜡技术在双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油井微生物防蜡原理。筛选出了可在无机盐存在下以固体石蜡为碳源生长的清防蜡菌种AD-4。菌液含菌>108个/mL。该菌液与9口油井的沉积蜡在65℃作用7天后,沉积蜡凝固点(27.5~55.0℃)下降1.5~8.5℃,菌液pH值由7.4降至6.2~6.8,表面张力(71.0~76.1 mN/m)下降34.2%~49.3%。一口井的原油在60℃与菌液作用8天后,C25以上组分减少,轻组分增多,表明该菌为烃降解菌。在双河区3口井进行先导性试验,在安棚区8口井和下三门区6口井进行适应性试验,AD-4菌液和培养基从套管加入,确定加剂周期为30天,菌液初次加量为300~450 kg,逐次递减至维持量80~150 kg,井温较高时菌液加量较大。5口井生产数据表明加菌液后抽油泵负荷和电流减小,检泵周期延长。该清防蜡菌适用条件为:矿化度<1×104mg/L,含水30%~90%,油层温度<90℃。图1表3参2。  相似文献   
7.
王立振  杨敏 《同位素》2016,29(2):121-128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具有灵敏度高、可定量等优点,是当前发展迅速的分子显像技术。~(89)Zr是一种新型正电子显像核素,半衰期及能量适中,适于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的标记及临床应用。本文对~(89)Zr的生产、标记方法以及~(89)Zr标记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遥控雷达中基于宽带网的信息传输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提出了一种基于专用宽带网的分布式遥控雷达结构 ,介绍了目前宽带网的发展现状 ,论证了用宽带网传输雷达视频信号及其它相关信号的可行性 ,最后利用一个公用宽带局域网对信号传输的过程进行了仿真 ,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王立振  杨敏 《同位素》2011,24(Z1):68-75
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物过程。整合素αβ3受体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和多种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在肿瘤血管新生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已成为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 RGD)肽可特异性地与整合素αβ3受体结合,18F标记的RGD肽类化合物PET显像可无创、动态地定量监测整合素αβ3受体表达,在肿瘤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及抗血管新生评价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18F标记RGD 肽在肿瘤αβ3受体显像中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