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0篇
建筑科学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假定纵向位移函数,使位移函数满足力学基本条件,通过变分原理建立大型钢脊梁在弯曲变形下的微分方程,然后用结果与SAP93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证明该位移函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无粘结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梁进行等幅疲劳试验研究,得到了RPC应变﹑受拉钢筋应变和无粘结筋应力增量随疲劳循环次数变化的变化值.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适用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疲劳残余应变演化方程及疲劳变形模量退化方程.基于损伤变量的定义形式及应变等效原理,推导了钢筋弹性模量退化模型及剩余疲劳强度模型;受拉钢筋及无粘结筋弹性模量退化模型及剩余疲劳强度模型的不同通过两者的S-N曲线和屈服强度的不同来体现.基于上述模型采用分段线性原理来代替疲劳非线性过程,并利用材料弹性模量的退化来反应材料的疲劳损伤,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RPC梁疲劳全过程正截面疲劳应力计算方法.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具有一定精度.  相似文献   
3.
对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粱的变形,普遍采用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相同的方法进行近似计算。由于ANSYS软件功能强大,将其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变形的精确分析,并通过实例详细介绍了接触分析法,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结合洛湛线的建设,以8根不同掺量的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桥梁的收缩、徐变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掺量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在荷载长期作用下收缩、徐变性能及其上拱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不同掺量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300多天的实验观测结果表明:高性能粉煤灰掺量20%~40%混凝土梁不但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而且长期性能良好,与同强度的未掺高性能粉煤灰的梁相比,其后期强度和抗压弹性模量增大,收缩徐变减小,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三主桁斜拉桥桥面板剪力滞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主桁斜拉桥公路桥面板支撑在钢桁梁上直接承受汽车荷载,桥面板中存在剪力滞后现象.采用了空间有限元模型对三主桁斜拉桥板桁组合结构的混凝土和钢正交异性桥面板的剪力滞后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板桁结合梁桥面板中存在较明显剪力滞后效应,尤其在最内索锚固截面和中间支座截面附近纵向应力的横向分布更不均匀,其纵向应力不均匀系数ξ为2.54~3.07之间,因此设计时对这些部位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6.
以长沙市洪山大桥塔梁墩固结节段模型试验为基础,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该结构模型在轴力和弯矩作用下该结构在固端的剪力滞效应,即主箱梁和桥面板各承担多少力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该结构模型剪力滞效应的变化规律及应力等值线图。  相似文献   
7.
假定纵向位移函数,使位移函数满足力学基本条件,通过变分原理建立大型钢脊梁在弯曲变形下的微分方程,然后用结果与SAP93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证明该位移函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以长沙市洪山大桥塔梁墩固结节段模型试验为基础,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该结构模型在轴力和弯矩作用下该结构在固端的剪力滞效应,即主箱梁和桥面板各承担多少力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该结构模型剪力滞效应的变化规律及应力等值线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根具有相同截面和配筋率的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静力和等幅疲劳试验,研究了以出现概率为98.11%的桥梁应力幅值作用下,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裂缝、跨中挠度、受压区边缘RPC应变和钢筋应变随疲劳加载次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出现概率为98.11%的桥梁应力幅值进行疲劳加载时,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疲劳寿命达200万次以上.其裂缝宽度、跨中挠度、受压区边缘RPC应变以及钢筋应变均随着疲劳加载次数的增加均呈现出2阶段发展规律,且200万次疲劳加载结束时的测量值分别为0.12mm、0.438mm、1 010με和987με,远小于静载破坏时的相应值,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体现出较好的耐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的徐变预测关系到结构长期性能的合理确定。目前已有多种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为便于设计和研究,对各计算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基于试验实测和参考文献结果,对各预测模型对高强混凝土徐变、早龄混凝土的压缩/拉伸徐变的实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JTG D62―2012和GL 2000模型较适用于高强混凝土;GL 2000模型较适用于早龄混凝土的压缩和拉伸徐变,但压缩徐变误差超过26.4%,拉伸徐变误差大于46.1%,其他预测模型的误差不可接受。因此,既有的混凝土徐变模型不适用于早龄混凝土的拉伸与压缩徐变预测。如要对早龄结构进行受力分析,需采用反映早龄混凝土结构拉伸/压缩徐变特性的徐变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