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9篇
机械仪表   9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3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两相厌氧工艺因产酸相和产甲烷相的分离而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在此对两相厌氧系统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它的理论依据和运行机理,剖析了两相厌氧工艺的影响因素、工艺特点,并对其发展和实际应用现状进行了论述。表明此工艺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在实际中荧光探针的位置是未知的,因此获得的数据会不准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提出一种基于螺旋式激发的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方式,它能在未知荧光目标具体位置的情况下,保证荧光目标受激发完全,从而确保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通过设计非匀质仿体实验,验证了螺旋式激发方法在荧光分子断层成像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中心线的提取速度是提高结肠计算机辅助检测的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树的中心线快速提取算法(FMST).在分析了最大生成树中心线提取算法(MST)存在大量冗余数据特点的基础上,利用边主源辅的搜索策略,保留趋于物体中心的关键点,通过消减冗余数据的方法来提高MST算法的速度.在10套已知中心线金标准的结肠仿真数据和2套结肠CT数据上的实验结果表明,FMST算法加快了MST算法的提取速度并且保持了中心线提取的准确性;在仿真数据上,FMST算法较MST算法的速度提高了80%以上,中心线重合率达到96.98%.  相似文献   
4.
为了缓解单视图X射线发光断层成像中出现的不适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区域迭代收缩策略的快速贝叶斯匹配追踪方法。该方法将贝叶斯模型和贪婪算法相结合,可以从较少的观测值中高效快速地恢复稀疏信号。为了进一步提高重建精度,将快速贝叶斯追踪与区域迭代收缩策略结合,简化了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在网格划分和系统矩阵构建方面的复杂性,在缩减因子迭代缩小可行区域的同时,缓解了X射线发光断层成像逆向题求解中的病态性。为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仿真实验与真实物理仿体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加快重建速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纳米发光目标的定位精度和发光产额的定量结果,它们分别为0.73mm和0.79μg。真实物理仿体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单视图X射线发光断层成像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以南疆骏枣为研究对象,通过红枣介电特性参数的变化来检测其品质,研究红枣样品在 3 个干燥温度(55、 60、65 ℃)处于表面压力值为 0.01 N 左右和射电频率为 10 kHz 下的介电特性参数变化规律,引入电感 LQ、电容 CD、电 阻 RQ、复阻抗 ZQ 和复阻抗 ZD 这 5 个介电特性参数作为红枣品质检测的评价指标。分析红枣的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 与介电特性参数的变化关系,论证并指出红枣的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对其品质的影响,最后得出适合快速在线检测 红枣品质的最佳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 60 ℃和红枣介电特性参数的复阻抗 ZQ 值。进一步探讨在红枣干燥过程温度 为 60 ℃下其初重对介电特性复阻抗(ZQ)值的影响,得出红枣初重值越大其特性复阻抗(ZQ)值变化越趋于稳定。该研 究可为红枣产业无损检测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红枣干燥工艺优化、生产与示范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医学多图谱配准中,为了改善因初始位置差异较大、形状复杂和局部残缺导致的配准效率低和精度差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先粗配准再精配准的处理策略,在主成分分析法(PCA)实现粗配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向距离比例的迭代最近点(ICP)的精配准算法。精配准算法中,首先采用KD-tree进行最近邻搜索以提高对应点对的搜索速度,然后为每个点提出了双向匹配方法并计算其双向距离和比值,为进一步提高配准精度,引入了一个指数函数判断点对正确匹配概率,最后运用奇异值分解法(SVD)计算最终变换矩阵。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别设计了不同缺损程度的斯坦福点云数据实验和两组CT心脏点云数据配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经典ICP算法的平均误差减少约21%,较TrICP算法减少约13%,在心脏点云数据配准实验中,本文方法较TrICP算法的15.5 s加快到1.77 s。因此本文方法在解决三维心脏点云数据的配准问题中具有良好的效率、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且艺术形式多样,源于民族,植根民间,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遗产分布广、流传年代长,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是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资料。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冲击,其传承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际传承方式,因此亟待在资源与媒介、内容与技术之间搭建技术的桥梁,支撑中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本文基于先进的智能计算、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结合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和艺术特点,对文化遗产收集理解、虚实结合智能展示交互和智慧化平台建设等活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前沿动态、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综述。在文化遗产收集理解方面,针对复杂文物数字化所存在的瓶颈问题,介绍数字化采集与重建关键技术;介绍文化遗产元素、主题和风格等特征提取算法,分析文化遗产的构图特征、分布特征、色彩特征和造型特征等数字化模拟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介绍基于语义特征分析、理解和识别的文化遗产理解及建设关键技术。对比和分析传统图形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方法在民族文化数字化仿真过程的优缺点,比较算法特点和算法效率,阐述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对民族文化数字化仿真进行展望。在虚实结合智能展示交互方面,针对文化遗产的实体化展示和虚拟化展示特点,结合前沿信息技术,以多模态图像处理、小样本学习以及风格化图像生成方法为技术手段,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及深度学习等研究,综述文化遗产数字化修复的关键技术。面向文化遗产3D交互展示的需求,结合文本、音频、视频、语义和故事检索,介绍基于内容的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通过实时逼真、虚实融合渲染以及基于增强现实技术介绍相应的数字展品虚拟交互展示新技术。在智慧化平台建设方面,针对目前文化遗产智慧化平台系统管理分散导致业务协同不畅、数据缺乏统一规范导致数据难以共享,系统维护难度大、管理成本高以及用户使用不便等诸多问题,介绍文化遗产大数据模型与私有云架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相关的智慧平台建设项目。通过以上文化遗产活化的关键技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有利于挖掘和提升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技术,促进文化遗产活化技术的合理利用,扩大传播影响,对弘扬中华文明、促进文化繁荣、建设少数民族示范区以及构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CASS生物技术在液晶单体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工程应用情况,研究了CASS工艺在处理液晶单体生产废水时生物菌群的演变,结果表明,CASS生物工艺适用于液晶单体生产高浓度有机废水。  相似文献   
9.
X射线发光断层成像(XLCT)是一种可同时获得解剖结构和功能信息的新型分子影像技术,在早期肿瘤检测与放疗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潜力,但由于测量信息少,成像模型复杂等原因,其断层重建一直是挑战性难题。本文采用非单调Barzilai-Borwein梯度(NBBG)算法来求解重建问题目标函数。每次迭代中,谱投影梯度方法近似为L1范数约束的最小二乘问题。Barzilai-Borwein梯度法获得相应的更新方向,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采用非单调性线性搜索策略构建最优步长,保证全局收敛性。通过将Barzilai-Borwein梯度法和非单调性搜索结合,在保证全局收敛的同时,克服了选取精确步长带来较大计算量的缺点。数值仿真实验和物理实验得到的基于NBBG算法的单光原重建位置误差分别为0.68和0.94mm,与分裂增广拉格朗日收缩算法(SALSA)相比,本文方法在重建精度、鲁棒性和重建效率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X射线发光断层成像(XLCT)的激发性能,对笔束XLCT和锥束XLCT等两种主要的成像系统在不同激发方式下的扫描时间、重建精度、分辨率及重建时间等性能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设计的对比实验中,笔束XLCT系统的扫描时间为436s,锥束XLCT系统的扫描时间仅为10s。目标实验中,笔束XLCT系统的重建时间为82.57s,重建误差为0.47mm;锥束XLCT系统的重建时间为172.63s,重建误差为1.59mm。在边距分别为1mm和0.5mm的两组双目标实验中,笔束XLCT系统均能准确分辨,重建误差均在0.8mm以内,而锥束XLCT系统对边距为1mm的双目标重建误差均达到了1.7mm左右;当目标边距缩小到0.5mm时,其已无法进行全域分辨。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锥束XLCT,笔束XLCT利用自身的"激发先验"优势具有较短的重建时间、较高的定位能力和分辨率,但是其系统扫描时间要明显大于锥束XLCT。本文的工作为选择合适的XLCT成像系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