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21篇
建筑科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所谓"存星"是指从中国输入日本的一类漆工艺品。这个名称通常用来描述带有戗金装饰的填漆漆器,但实际上存星的界定是十分含糊且无棱两可,它时而又指代各种雕彩漆作品。例如《君台观左右帐记》便记录有中古时代的"存星"作品。从室町时代至江户时代,都有着各种各样关于"存星"的记录及作品。本文便试图检视在日本被作为"至宝"而受到珍视的"存星"艺术及其相关历史情况,通过观察一批被界定为"存星"的藏品,检验"存星"这个名称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川本《髹饰录》,作为同是保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髹饰录》抄本,与蒹葭堂本《髹饰录》相同,皆是该馆所存中国漆艺文典精粹。但历年来国内仅知有蒹葭堂本,而对于德川本的情况所知甚少。本文便针对德川本《髹饰录》的研究情况作介绍,同时论及有关《髹饰录》早期在国内流转至日本期间的一些情况,谈谈其中的可能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宋代漆器研究在中国漆艺史研究里占据着十分显要的位置。对宋代漆器文物的研究除了国内近半世纪以来的新发现之外,流传域外的宋代漆器珍宝也是研究的重要对象。有关域外流传宋代漆器的研究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便根据欧、美、日等国对流传域外宋代漆器的研究成果作一陈述和介绍,试图将数十年来有关域外流传宋代漆器的海外研究情况扼要地介绍予读者。  相似文献   
4.
螺钿镶嵌是中国漆艺多种多样的工艺中之一种,漆工千里则是在中国螺钿镶嵌艺术领域中大名鼎鼎的能工巧匠。明末清初正是中国螺钿镶嵌漆艺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漆工千里在此时盛名远播,使得他的螺钿漆艺作品与装饰技术对清代的漆艺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漆工千里的传世作品进行分析,以便总结其螺钿漆器设计的技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漆艺发展史上的地位与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漆产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拥有悠久而灿烂的漆艺历史。数千年来,中国有着优秀的漆画艺术传统,然而,自进入现代以来,邻国越南在漆画艺术方面迅速发展并且领先于中国。本文尝试以河内为例分析越南漆画艺术的发展经验,以期为我国漆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6.
《髹饰录》是晚明时代一份中文文本,这个文本描述了豪华奢侈的中国漆艺制品相关的各类制作工艺。文中讨论了所涉及的宇宙学思想,这些观念主导着其时各种知识的生产。本文所讨论的要点便依据各种文献材料的佐证,探究这部文本是否真的是本技术操作的指导书籍,在对比研究这些文本的基础上,解读明代中国关于"商品的知识"是如何进行传播表达的。  相似文献   
7.
紫砂壶艺术在明清时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举足轻重,堪称是一个时代标志。尤其是在康乾时期,宫中对彩漆紫砂壶的喜爱有加。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四件珍贵的清代彩漆紫砂壶。经过对此四件紫砂壶制作过程的复原实验,解析了清代漆陶艺术的发展状况正处于一个技艺突飞猛进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8.
轮岛涂作为日本最为重要并极具代表性的漆工艺品种已经风行全国、享誉国际多时了。轮岛涂出自日本本州西北部能登半岛上的石川县轮岛市,自江户时代逐渐名声鹊起。然而,轮岛漆艺本身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根据各种古物学方面的考证,追溯至到久远的绳文时代。轮岛涂漆艺的发展史犹如一部具有生命的进化史,在不断进步与完善的过程中,逐渐也形成了独树一格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自八千年以前,位于杭州萧山的跨湖桥文化见证了华夏漆器文化的诞生。以杭州为发源,历经各个时期至宋元时迎来了中华漆器的黄金时代,诞生了无数璀璨的漆艺杰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漆器艺术作为中华文化极具特色的物质表现,随着陆海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丝绸、瓷器等中国物产一道远播海外,为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中国漆器坚牢耐用、迷人雅致,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与珍视。因此,追本溯源,对跨湖桥漆器文化乃至中华漆器文化的肇始再行观察,将让我们对中华漆器文化的形成有更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0.
何振纪 《中国生漆》2013,32(1):21-26
在中国艺术史上,杨埙历来被陈述成在漆艺方面最为有名的能工巧匠。但是杨埙并无作品传世,他的名声基本上完全是来自于各种明代文献资料的记载。然而,这些文本大多只关注杨埙的义薄品质,而非他的艺术。本文便立足于这些明代文献资料,介绍和分析杨埙在其中所形成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