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3篇
水利工程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土性地基的SSI效应对层间隔震结构影响机理与动力响应规律,选取一个典型层间隔震结构,对其简化并制作缩尺模型,采用振动台试验的方法,分别在硬土、软土这两种地基上单向输入4条地震波来研究模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土体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随着地基土由硬变软,隔震结构周期延长倍数降低。隔震结构在硬土地基上能发挥较好的减震效果,而软土地基上减震效果明显减弱。软土地基上塔楼的动力响应较硬土地基增大,塔楼容易成为薄弱部位,其抗震设计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考虑到土箱边界效应对土-结构振动台试验的影响,设计并研制了一种由15层钢框架叠合而成的层状剪切型土箱,通过在层层框架间设置嵌有滚珠的牛眼轴承,使框架可沿平面外任意方向转动。采用ABAQUS数值模拟和振动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箱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箱自振频率和阻尼比与模型土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相差较大,土箱不会对模型土的自振特性产生不利影响;土体内同一深度处各测点的加速度时程和傅里叶谱吻合度较高,各测点的边界效应指数较低。土箱能够较好地实现土体边界条件以及剪切变形的模拟,用于考虑SSI效应的振动台试验可行。  相似文献   
3.
既有混凝土结构难免存在带有初始材性缺陷的 RC构件,其加固可行性及力学行为与正常混凝土构件不同,当前缺乏针对性研究成果。为此,采用玄武岩纤维(BFRP)布加固了 2根混凝土材性不符合设计要求的 RC梁,另有 1根未加固梁作为对比梁,共计测试了 3根梁。通过试验加载观察缺陷梁在加固前后的受力特征、破坏模式和极限抗弯承载力,分析相应的力学模型,最后根据极限状态下的破坏模式,采用“系杆 -拱”模型推导出缺陷梁加固后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随着外荷载和破坏程度的增加,加固梁由正截面抗弯模型进化到“梳状拱”受力模型,再变为极限状态下的“系杆 -拱”模型;梁底 BFRP布加固结合梁端 U型锚固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缺陷梁的抗弯刚度、屈服荷载和极限承载力;提出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和试验值吻合良好且适中保守。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正在建设的某城市地铁振源系统,根据地铁拟采用的车型、块下胶垫和扣件等参数,建立车轨垂向耦合振动模型。计算车体、轮对和道床的垂向最大振动加速度,分析车体运行的平稳性及振源的减振效能。结果表明:该城市地铁拟采用的振源系统具有良好的减振效能;A型车车体运行平稳性优于B型车;低速时,参数的选取对振源系统的减振效能没有明显影响,随着车速的增加,减振效能呈降低趋势且不同参数间差距扩大,但当车速大于60 km/h时,减振效能趋于稳定;对减振效能的贡献,扣件最大,块下胶垫的阻尼其次,而A、B型车体和块下胶垫的刚度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长周期地震动易使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强烈,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隔震结构可能更不利。为探究长周期地震动下软弱夹层地基SSI效应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及减震性能的影响,开展刚性、软夹层地基上大底盘单塔楼层间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考虑SSI效应后结构的自振周期较刚性地基增大,但采用隔震技术后延长的周期倍数降低;软夹层地基对输入地震动具有明显放大和滤波效应,与地震动的峰值和频谱特性相关;SSI效应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以放大作用为主,对下部底盘和隔震层的影响较大;考虑SSI效应后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较普通地震动更为强烈,减震效果变差,特别是近场脉冲地震动下隔震层位移超限,体系发生失效破坏。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高阶效应及其控制方法,揭示了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高阶效应机理。以实际工程为原型,进行了1/15比例的缩尺模型地震振动台试验,同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时程分析方法获得加速度与位移响应,并将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高层基础隔震结构高位部分可能产生较明显的高阶效应,其响应突变层位置基本置于高位部分质量与结构总质量占比约为1/5处;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顶部加速度放大系数超过2,响应突变层附近层间位移角超过1/100,该类型结构可能具有较大安全隐患;提出的基础隔震与TMD混合减震方案和基础与层间混合隔震方案均能有效的解决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高阶效应,其中基础隔震与TMD混合减震方案振动控制效果能达50%左右;基础与层间混合隔震方案的最佳减震效果可接近50%。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TMD质量大、对频率敏感等缺陷,研究了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对人行天桥的减振问题,采用数值仿真对P-TMD进行参数分析,并与同质量比TMD的减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碰撞刚度对P-TMD减振效果影响较小,而质量块和黏弹性材料的间距、质量比是影响P-TMD减振效果的两个关键参数,要根据不同的质量比设置相应的间距。质量比从0.5%提高到2%,减振率提高40%。但质量比达到2.5%后,减振率增长缓慢,再扩大质量比没有意义且不经济。当荷载强度较低,碰撞不完全,P-TMD减振效果减弱;当荷载强度增加,结构响应增大,碰撞加剧,一定程度提高P-TMD的耗能能力。但太过激烈的碰撞,有时反而引起副效应,降低P-TMD减振能力。对比P-TMD与TMD,无论位移还是加速度,P-TMD的减振效果都优于同质量比的TMD。  相似文献   
8.
对厦门某一幼儿园教学楼进行基础隔震设计,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析结构在设防烈度下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对比抗震结构和隔震结构两者的周期、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抗震结构,隔震结构的周期变长,隔震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效应大幅降低,上部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39。经设计验算,结构隔震设计满足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可为类似基础隔震工程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赵国宇  吴应雄 《福建建筑》2013,(12):90-92,34
我国对建筑业实施的资质管理制度,经过三十年的发展,逐渐暴露出落后于市场现状的诸多问题,存废之争愈演愈烈。通过对福建省及其他部分省市的实地调研,并借鉴国外建筑业管理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后,笔者建议在建筑业中完善行政处罚,并引入国际贸易纠纷解决方式、公益诉讼、累犯等制度,与我国建筑业具体问题相结合,逐步解决建筑业痼疾,供建设主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