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3篇
建筑科学   3篇
水利工程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周期地震动易使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强烈,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隔震结构可能更不利。为探究长周期地震动下软弱夹层地基SSI效应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及减震性能的影响,开展刚性、软夹层地基上大底盘单塔楼层间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考虑SSI效应后结构的自振周期较刚性地基增大,但采用隔震技术后延长的周期倍数降低;软夹层地基对输入地震动具有明显放大和滤波效应,与地震动的峰值和频谱特性相关;SSI效应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以放大作用为主,对下部底盘和隔震层的影响较大;考虑SSI效应后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较普通地震动更为强烈,减震效果变差,特别是近场脉冲地震动下隔震层位移超限,体系发生失效破坏。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土性地基的SSI效应对层间隔震结构影响机理与动力响应规律,选取一个典型层间隔震结构,对其简化并制作缩尺模型,采用振动台试验的方法,分别在硬土、软土这两种地基上单向输入4条地震波来研究模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土体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随着地基土由硬变软,隔震结构周期延长倍数降低。隔震结构在硬土地基上能发挥较好的减震效果,而软土地基上减震效果明显减弱。软土地基上塔楼的动力响应较硬土地基增大,塔楼容易成为薄弱部位,其抗震设计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
隔震建筑的隔震层下支墩(柱)钢筋与下预埋板及其埋件互相阻挡和交叉,不可避免的引起下 预埋板定位偏差、混凝土难以浇筑密实。为提高下预埋板安装精度和下支墩混凝土密实度,通过调研国 内已建成的部分隔震建筑,将相关规范要求与下支墩(柱)构造设计、施工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下 支墩(柱)截面设计、纵筋长度、配箍形式、带拉梁下支墩节点构造的改进方法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下 支墩(柱)采用较大截面、分批截断纵筋、纵筋末端直锚、配置多边形复合箍、降低拉梁面标高等构造和设 计措施能减少钢筋冲突,有效提高了下预埋板安装精度和下支墩(柱)混凝土密实度。  相似文献   
4.
许立英  褚云朋  张欣 《山西建筑》2008,34(3):107-108
探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意义,详细地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对普通钢筋混凝土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得出了fortran语言编程对于计算梁桥的弯矩—曲率曲线具有适用性和精确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桥梁混凝土裂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立英 《山西建筑》2006,32(1):278-279
从常见裂缝特性、成因着手,旨在找出各种裂缝的防治措施,并提出简单的裂缝修补方法。以方便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对症下药,尽量避免危害较大的裂缝在工程中出现。  相似文献   
6.
菱形孔钢板的颈部宽度是菱形孔钢板面外弯曲阻尼器(ADAS)的重要设计参数,已有研究缺乏颈部宽度对ADAS减震性能的影响。对3个不同颈部宽度的ADAS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了合理的颈部宽度范围。结果表明:颈部宽度合理时,颈部的应变集中不明显,菱形孔钢板可很好地实现理想屈服状态,保证ADAS的最佳耗能性能以及避免颈部脆性剪断。  相似文献   
7.
金属弯曲耗能阻尼器是利用菱形孔钢板同厚度处同时屈服的特性,实现阻尼器高效耗能。工 程应用表明:这类阻尼器传统布置形式的辅助支撑易产生无效位移,辅助支撑传递给耗能元件的有效位 移较少,进而降低了阻尼器的耗能性能;阻尼器易对梁产生较大附加弯矩,对主体结构受力存在不利影 响;辅助支撑相对耗能元件材料消耗量大,降低了材料利用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 种支撑式面外弯曲阻尼器(简称ADAS),并对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ADAS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较大的强化系数有利于提高耗散能量,其构造保证了菱形孔钢板实现全截面同时屈服耗能状态,菱形孔 钢板裂缝发展充分,使得阻尼器的菱形孔钢板耗能充分。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干式连接分片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地震响应,以某大空间综合管廊实际工程为例,基于有限元分析法采用商业软件ABAQUS建立土体-综合管廊的三维数值模型,探讨不同地震波作用等对管廊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综合管廊角部为整体结构的最薄弱环节,在抗震设计中应予以重视;在多遇地震、设防地震条件下,管廊加速度响应随结构埋深的减小而增大,但在罕遇地震工况下却恰好相反,其中EI Centro地震动对结构的地震响应较为明显;管廊顶、底板间的相对位移与地震动参数几乎无关联,经计算其对应的剪切角满足我国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极罕遇地震作用的引入,有必要探讨基础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是否还具有良好 的抗震性能。采用改进的 Kelvin碰撞分析模型和双线性恢复力模型,建立基础隔震结构与周围挡土墙 碰撞的运动方程,用 MATLAB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结果,研究基础隔震结构 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响应。比较考虑碰撞和不考虑碰撞两种情况下,上部结构平均延性系数和 隔震支座平均剪应变随隔震结构力学性能参数的变化曲线;不同碰撞参数下,上部结构平均延性系数和 隔震支座平均剪应变随隔震结构力学性能参数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 下的碰撞控制了隔震支座的剪应变,但加剧了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提高上部结构或者隔震体系的屈 服承载力可以降低上部结构的碰撞响应,增加隔震缝宽度、提高隔震体系屈服承载力或者隔震支座直径 可以降低碰撞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位于9度抗震设防区的西昌市某高层住宅结构,采用传统抗震设计方法抗侧力构件尺寸过大,层间位移难以控制,提出采用隔震橡胶支座的基础隔震形式进行设计和分析。通过Midas-Gen建立该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综合考虑隔震层偏心率、抗风等要求,计算了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隔震支座极限应力和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基础隔震设计,隔震层最大偏心率为0.65%,隔震结构X、Y两个水平方向的基本自振周期分别延长至原结构周期2.55倍和2.74倍;隔震后层剪力减少最大超过65.5%,层倾覆力矩减少超过66.0%,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351;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位移满足要求,且支座拉应力最大仅为0.91 MPa;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隔震前的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隔震后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 306。研究结果表明了位于9度区高层住宅,通过合理的基础隔震设计,可以明显降低上部结构响应,结构设计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