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作为开发最早的一种工程材料,聚酰胺具有强度大、韧性高、耐热性好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航空、电子、器械等领域。综述了近年来聚酰胺的共聚改性、共混改性、纤维增强、无机纳米粒子填充等改性方法,指出共混改性是聚酰胺改性的研究重点,并对未来聚酰胺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NHPI/SMA-Co多活性位点催化氧气氧化环己烷的反应。得出该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5mL环己烷,10mL乙腈,NHPI/SMA-Co摩尔配比为10:3,0.04g NHPI/SMA-Co复合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120℃,初始氧压1.0MPa。在此条件下反应6h,环己烷转化率为19.84%,环己醇选择性22.23%,环己酮选择性38.65%,KA油选择性达60.88%。经过对催化剂进行多次重复使用实验,表明催化剂的活性在反应过程中无明显降低,可以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3.
苯甲酰甲酸乙酯是合成除草剂苯嗪草酮的关键中间体。针对苯甲酰甲酸容易在强酸性、高温和强氧化剂条件下脱羰基、脱羟基和氧化分解等问题,采用工业级苯和工业级三氯乙醛为起始原料,合成了较高收率的苯甲酰甲酸乙酯。首先在过量苯与三氯乙醛体系中,用无水三氯化铝催化合成了2,2,2-三氯-1-苯基乙醇;2,2,2-三氯-1-苯基乙醇经过碱解得到2-羟基-2-苯基乙酸;然后将2-羟基-2-苯基乙酸与乙醇酯化,生成2-羟基-2-苯基乙酸乙酯;再通过NaOH-H_2O_2室温氧化2-羟基-2-苯基乙酸乙酯,得到苯甲酰甲酸乙酯。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苯甲酰甲酸乙酯的质量分数为98%以上,以三氯乙醛计总收率可达72.12%。  相似文献   
4.
离子液体是在小于100℃条件下呈液态的盐,易溶解,热稳定性、催化性强,被誉为绿色溶剂与催化体系,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负载型钯催化剂具有表面积大,金属分散性,热稳定性强的特点,不过价格昂贵且目标产物选择性不高、反应机理不稳定。对此,就离子液体与负载型钯催化剂在加氢反应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针对环氧沥青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柔韧性低、低温抗性不足、相容性差等问题,介绍了热塑性弹性体、纤维、固体颗粒等几类环氧沥青改性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各自的优缺点,从改性效果和改性机理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未来改性剂应围绕着改性工艺和复合改性来进行深入研究,为环氧沥青改性剂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周宝晗  马丽  王薇  庞海霞  刘畅 《广州化工》2014,(18):220-221
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相辅相成,学生注重于学,教师则注重于教,因而教学方法的改进,把教学活动中的"教"研究透彻去迎合学生的口味,是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本论文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怎么去"教"学生。实践证明,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聚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及六水合硝酸钴为原料,制备了苯乙烯-马来酸酐钴盐(SMA-Co),利用FTIR、元素分析、UV-vis、SEM、EDS、XRD、TG对催化剂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将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与SMA-Co组成复合催化体系,考察了NHPI与SMA-Co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氧气压力、反应时间对NHPI/SMA-Co催化氧气氧化环己烷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环己烷为5 m L、乙腈为10 m L、n(NHPI):n(SMA-Co)=10:3、NHPI/SMA-Co用量0.04 g、反应温度120℃,初始氧气压力为1.0 MPa、反应6 h时,环己烷转化率最大,为19.84%,环己醇选择性为22.23%,环己酮选择性为38.65%,环己酮和环己醇(KA油)总选择性达60.88%。催化剂经过4次回收利用后,催化剂活性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对脒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总结,分为催化法和缩合法,并对使用不同催化剂及缩合剂的合成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各自的优缺点,指出以Ni为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法是一种较好的可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方法;而微波辅助法是一种可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社会和相关行业对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立足我校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办学方针,围绕实验教学改革,提出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思路,构建了“多”相融合实验教学创新体系,在推广和应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