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91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70篇
矿业工程   1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关于水泥分类取消普通硅酸水泥的建议,本刊1999年第7期已有报道,但在6大通用水泥的修订标准中未涉及此问题,2002年春,工程院院士、南京化工大学教授唐明述在与编辑交流中再次提起此事,因此组织了这一稿件,因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而一直未能见刊,由于这一建议所反映的问题至今一直普遍存在,所以虽然6大通用水泥新标准正式施行尚不到2年,编者还是将这一建议刊发出来,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注,并积极来稿发表各人的意见,早日使问题得到解决,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3.
碱-碳酸盐反应热力学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力学方法探讨了温度对碱 碳酸盐反应的影响 ,反应温度升高时 ,反应的推动力减弱。对碱与碳酸盐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时所需碱的浓度以及温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2 98K ,pH≥ 10 .6时 ,碱 碳酸盐反应能发生 ,反应温度升高 ,碱 碳酸盐反应所需碱的浓度相应增大。对氢氧化锂与碳酸盐反应可能生成碳酸锂沉淀时溶液的碱的浓度作了计算 ,2 98K ,pH≥ 13.1时 ,氢氧化锂与碳酸盐反应除生成水镁石和方解石外还能生成碳酸锂沉淀 ,反应温度升高时 ,反应生成碳酸锂沉淀所需碱的浓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DSP原理和压实技术相结合,掺加硅灰和CaCO3等细颗粒矿物外加剂改变压实水泥材料基质。研究了成型压力、细粉掺量、养护制度等因素对压实水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适量硅灰和提高成型压力可显著提高压实水泥的抗压强度,掺加CaCO3对强度无明显影响;压实水泥存在最佳养护龄期,超过此龄期强度倒缩。  相似文献   
5.
利用快速测长法研究了混合材对碱—碳酸盐反应的影响。通过试验证明混合材能减缓碱—碳酸盐反应的速度,但不能有效地抑制碱—碳酸盐反应,并初步探讨了混合材不能有效地抑制碱—碳酸盐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从T.C.Powers水泥石模型出发,提出了描述水泥混凝土材料初始结构的主要参数是初始孔隙率。由此池绎了水泥浆体组成与结构的定量关系,比原模型有更明了的物理意义,研究结果表明,Powers模型在高孔隙率范围内具有适用性,但不适用于低孔隙率硬化水泥浆体,且在低孔隙率条件下不存在28%的固有凝胶孔隙率,水化产物成份和性质是渐变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压汞法和氦比重仪法测定了低孔隙率胶凝材料的孔结构,结果表明氦孔隙率显著大于汞孔隙串。用两种方法测得的孔隙率与力学性能相关,得到完全不同的拟合参数。在低孔隙率胶凝材料中,大量闭合孔的存在使压汞法出现大的“损失孔隙”。因此,氦孔隙率可以作为低孔隙率胶凝材料的结构参数,而用压汞法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热力学计算表明,碱—碳酸盐反应的AG_(298)~0=-12.19kJ。这是去白云石化反应得以进行的化学推动力。文中列出了计算所得的白云石稳定区和不稳定区的范围。由此得出,溶液中的pH愈高,CO_3~(2-)浓度愈低,则白云石愈不稳定。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为什么水泥中碱含量愈高,碱—碳酸盐反应愈烈,膨胀破坏作用就愈大。混合材掺量很高时,才能显著降低水泥石液相中的pH值,从而缓和碱—碳酸盐反应。这再一次证明碱—碳酸盐反应与去白云石化密切相关。实验和理论证明,碱—碳酸盐反应是由于去白云石化在原地产生,这种局部化学反应和结晶压是引起膨胀的根本原因。要抑制碱—碳酸盐反应,防止混凝土工程遭受破坏,最根本的途径是采用高混合材掺量的低碱水泥。  相似文献   
9.
降维网络及其在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提出在BP网络的输入层与隐层或径基函数网络的输入层与隐层之间增加一个只有2个结点的线性函数层(Z层),以构成基于BP网和基于径基函数网的降维映射网络,这两种网络均将多维输出Y(可为一维)与多维输入X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转变成与二 维向量Z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网络学习后,就可以在由Z构成的二维映射平面上描绘出输出向量的等值线,通过这些等值线可全景式地,准确可靠地出样本数据集的最估操作区域,实现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化学外加剂与碱—集料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加剂是混凝土中碱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碱与水泥熟料中的碱一样也将参与碱-集料反应。目前,我国应用的防冻剂、早强剂中大部分含有大量碱金属盐,且掺量很高,它们引入混凝土中的碱量往往就已远远大于许多国家规定的单位碱含量的安全极限值。文章呼吁有关部门应对此予以重视,并尽早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