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52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42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介绍了一些大型煤化工项目中所采用的煤气化技术。分析了在为大型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选择煤气化技术过程中应该关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大同、太西和荔波3种活性焦的物理结构及表面性质进行了分析检测,使用模拟烟气进行了脱除SO 2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焦脱硫过程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SO 2的脱除率接近100%,该阶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活性位的数量;第2阶段SO 2的脱除效率呈快速下降趋势;第3阶段下降速度趋缓,该阶段脱硫率与硫酸的脱附速率和微孔数量及表面张力有关。太西活性焦第1阶段SO 2脱除性能最好,与SEM图显示的太西焦有更多的尖角缺陷,因此活性位最多相关;第3阶段大同活性焦脱硫性能最好,与其微孔孔容大和微孔数量多有关。活性焦表面O/C比越高,脱硫性能越差。活性焦对SO 2的脱除作用与碱性含氧官能团含量有明显相关关系,太西活性焦碱性氧官能团含量高,其脱硫性能好。活性焦表面含氮量越高,其脱除SO 2的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3.
从两种煤的浮沉试验数据估算其可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炼焦煤和一种非炼焦煤所做的研究表明,煤的可磨性由其各密度组分的可磨性和各密度组分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所决定,虽然这两种煤各密度组分的可磨性变化有规则,但仍能发现其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别,对炼焦煤来说,最大密度组分比其他组分更易磨,研究结果证明了根据累计平均密度和逐次密度组分的累计浮物的哈氏可磨性指数间的经验关系式和利用浮沉试验数据来准确估算这两种煤可磨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从1986年开始实施,到1997年经过5轮项目征询优选出60个示范项目后,共有39项得以实施,其中22项已完成运行,9项正在运行中,1项在建,6项处于设计阶段,1项尚在谈判中。  相似文献   
5.
徐振刚 《中国煤炭》1998,24(8):51-53
美国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从1986年开始实施,到1997年经过5轮项目征询优选出60个示范项目后,共有39项得以实施,其中22项已完成运行,9项正在运行中,1项在建,6项处于设计阶段,1项尚在谈判中。  相似文献   
6.
催化气化属于第三代煤气化技术,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明显加快气化反应速率,从而大大提高气化炉的生产能力。所以,近百年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室内的研究工作,评价了许多催化剂,一般认为K_2CO_3是活性最高的催化剂。因此,美国EXXON公司在气化过程开发装置上,以K_2CO_3为催化剂进行了放大试验。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进行过催化气化的工业性试验。  相似文献   
7.
提出中国洁净煤技术体系应该覆盖从煤炭开采、加工、转化直至终端利用的全过程,认为煤气化是煤转化的关键点。介绍了煤气化技术在中国的研发情况,认为煤气化工程开发的技术风险可由不断的技术创新来降低和化解。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意大利尼基公司的发生炉两段炉和水煤气两段炉煤气化技术及其在目前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两段炉煤气化技术在我国巨大的洁净煤技术市场上的发展潜力与前景。  相似文献   
9.
我国煤化工的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述了我国煤化工的技术现状,分析了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展望了我国煤化工技术及产业化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我国煤化工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发展煤液化技术的几点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石油短缺且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不争的事实,由此引起针对今后解决石油供需矛盾和保障石油安全供应的讨论很多,形成的基本观点是:立足国内、开拓国际、节油代油、建立储备、完善机制、保障安全的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框架。中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煤直接液化和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