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21篇
金属工艺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纤维(BF)经碱处理或偶联剂处理后,将其与聚丙烯(PP)共混得到PP/BF复合材料。对该复合材料进行水热老化研究,重点考察了BF粒径、含量及改性处理对水热老化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且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A)等对水热老化后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表面形态、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PP/B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当BF粒径为120目、含量为20%、碱处理浓度为7%时,对应的PP/BF老化试样均保持了较高的力学性能。另外,水热老化导致PP/BF复合材料的羰基数目有所增加,吸水率增大,且对复合材料断面形貌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对其热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以纳米Al_2O_3改性三聚氰胺-脲醛树脂(MUF)为壁材,环氧树脂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微胶囊,并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热重分析仪(TGA)等对其表面形貌、结构及热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将改性后的微胶囊加入自修复环氧树脂涂层中,并对其热性能、力学性能、自修复性能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芯壁比为1.5:1、纳米Al_2O_3质量分数为4.5%时,纳米Al_2O_3在壁材中均匀分布,微胶囊的表面粗糙度和热稳定性均增加。当涂层中改性微胶囊质量分数为5%时,涂层的热稳定性提高,且涂层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及粘结强度分别提高了111.9%、55.1%、10.6%和51.9%;制备的涂层具备较好的自修复性能;涂层的耐腐蚀性能随着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新形势下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测试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体制的建设、测试队伍的培养、大型仪器信息平台的构建、大型仪器实验课程的开设、考核体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测试中心改革发展的思路,从而可以实现仪器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共享效益,确保测试中心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4.
以癸酸(CA)/硬脂酸(SA)共熔物、有机蒙脱土(OMM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一种脂肪酸类复合相变储能材料。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对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表面形态、化学结构、热性能及热稳定性等进行测试,并对渗漏性及储热调温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脂肪酸与基体材料的复合方式为物理共混,该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具有较好的相变蓄热性能及热稳定性。脂肪酸与有机蒙脱土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0%、10%时,复合相变储能材料中的脂肪酸共熔物泄漏少,相变温度为20℃,相变焓为69.3J/g。  相似文献   
5.
通过交联剂和复配改性剂的改性作用,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聚合物,产物大大提高了吸水性及耐盐性。实验探讨了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产物结构及其吸水机理。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目前我国工科院校本科生生产实习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结合化工专业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生产实习的新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于生产实习的三个重要环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以氧化石墨烯改性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共聚物为壁材,固体石蜡为芯材的相变储热微胶囊。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A)等手段对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及热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当芯壁比为4∶10,氧化石墨烯含量为0.6%(质量分数)时,氧化石墨烯在壁材中分布均匀,微胶囊的平均产率为87.41%,平均包覆率为71.06%。微胶囊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为200μm,相变焓为73.5J/g。经改性后,微胶囊热性能增加,机械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废旧塑料种类鉴别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晓梅 《塑料科技》2007,35(3):76-79
通过外观、密度、熔融、静电实验、溶解性实验、燃烧试验、热解试验、显色反应,并配合红外光谱分析仪,介绍了常见废旧塑料的鉴别方法及其优缺点,为塑料的回收利用提供帮助,并为开发新的鉴别方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烷偶联剂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环氧树脂E-51进行改性,并以此为芯材,三聚氰胺-脲醛树脂(MUF)为壁材,原位聚合法合成微胶囊,探讨了微胶囊制备工艺,并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等对其表面形貌、化学结构及热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之后将改性后的微胶囊应用到自修复环氧树脂涂层中,考察了自修复涂层的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芯壁比为1.5:1、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4%时,微胶囊为规则球形,表面粗糙、致密,大小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00μm,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当涂层中改性微胶囊质量分数为3%时,涂层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黏结强度及冲击强度均较高,且其较未改性微胶囊自修复涂层分别提高了14.9%、14.3%、16.0%和9.6%;与未改性微胶囊自修复涂层相比,改性微胶囊自修复涂层的电化学性能增强,且电化学阻抗值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自修复聚脲甲醛微胶囊的制备及成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自修复聚脲甲醛包覆环氧树脂微胶囊。考察了原料用量、反应温度、酸化值和固化时间等对微胶囊粒径分布和表面形态的影响,确定了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借助显微镜实时监测微胶囊化过程,探讨了微胶囊的成囊机理,并将微胶囊填充到脲醛树脂中。结果表明:采用最佳制备工艺制得的微胶囊包覆率较高、结构紧密、粒度均匀,室温下保存一周后没有出现团聚和破裂;将9%微胶囊添加到脲醛树脂中,微胶囊分散均匀,脲醛树脂复合材料的韧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