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2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采用稀释采样方法对一台220 MW煤粉炉(锅炉A)及一台300 MW的CFB锅炉(锅炉B)电袋复合式除尘器前后PM2.5进行现场采样。通过ELPI测定PM2.5的粒径分布;采用SEM分析PM2.5的显微结构;采用EDX及ICP-OES分别对分级PM2.5中次量及痕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锅炉A和B除尘前后对应的PM2.5粒数及质量浓度分布均不同;锅炉A和B产生的PM2.5分别以较为光滑球形和不规则形状为主,锅炉A除尘后PM2.5呈表面粗糙球形,锅炉B除尘后PM2.5单颗粒形貌特征不变;锅炉A和锅炉B产生的PM2.5除尘前后在各粒径段中Si、Al、Fe、Ca和Mg含量基本一致,As、Cd和Se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大;除尘后锅炉A产生PM2.5中As和Se含量增加,且在亚微米PM2.5中As和Se含量的增加更明显,锅炉B除尘后PM2.5中As和Se含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在寒冷地区高压输电线路灌注桩基础冬季施工过程中,对冻土层内混凝土采用外保温内贴养护科学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通过实际案例,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有效地控制了冻土层内的混凝土强度的持续增长,而且经济效益显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谭补辉  张云  熊建武  赵志锋 《塑料》2023,(3):156-160
为塑件的自动化注塑生产设计了1模2腔的两板式模具,包括2次开模,第一次开模用于斜滑块机构的抽芯驱动,第二次开模用于塑件从型腔镶件中顶出脱模。单个模腔使用热嘴+冷浇口的复合浇注方式进行浇注。模具中设计了4个复合脱模机构:第一个机构为弹簧驱动形式的6个斜顶同步顶出机构;第二个机构为滑块+双斜顶单次驱动复合机构;第三个机构为斜滑块+斜顶拼合成型复合机构;第四个机构为双滑块+双斜顶2次抽芯复合机构。机构设计具有创新性,动作可靠,为同类型塑件的自动化注塑生产提供了脱模机构及模具结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取适当措施对在用油品进行处理恢复其理化指标和功能,可以延长油品的使用寿命,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保证企业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二次再热机组调温方式和受热面吸热特性耦合难度大的技术难题,以某660MW机组二次再热π型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电站工程系统仿真软件EBSILON和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耦合的数值计算及现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负荷下,再循环烟气量对屏底烟温、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循环烟气对屏底烟气温度影响不大,对主蒸汽温度影响不明显,但对再热蒸汽温度影响显著;随着锅炉负荷的提高,再循环烟气对蒸汽温度影响程度增加;再热蒸汽温度随着再循环烟气量的增加呈现明显上升;受热面汽温偏差不随烟气再循环量的变化而变化。确定了3种工况660、550、330MW的最佳烟气再循环率:15%、18%、30%,为二次再热锅炉的高效、清洁、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系统监测的数据、工程项目分析总结,详细地阐述了系统运行参数的特性、系统运行的效果及经济性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湿法脱硫装置对燃煤锅炉PM2.5排放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级稀释采样方法对1台电厂煤粉炉、1台电厂CFB锅炉和2台工业层燃炉配备的WFGD前后烟气中PM2.5进行现场采样。采用ELPI分析PM2.5的数量及质量浓度粒径分布;通过SEM分析PM2.5的显微结构,通过XRF、ICP-OES和离子色谱法分别对PM2.5中次量、痕量元素及水溶性离子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WFGD前,煤粉炉和CFB锅炉WFGD后PM2.5质量浓度减少,而层燃炉WFGD后PM2.5质量浓度增加。WFGD后PM2.5中存在大量块状、层状、片状、细小柱状和球形颗粒聚合体的结构,浆液成分及脱硫产物的附着会使PM2.5的外观形貌特征发生显著变化。脱硫后由于脱硫浆液的参与,PM2.5中Ca、S及相应Ca2+、SO42-含量显著增加,Si和Al的含量下降;气相的As、Se和Hg也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变化从而进入PM2.5。湿法脱硫过程中浆液会捕集烟气中颗粒物,但脱硫浆液成分及脱硫产物会经由干化作用直接形成颗粒或与原有颗粒经碰撞聚合形成新颗粒。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