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32篇
能源动力   2篇
无线电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赛  贾明生  郭明高  刘高珍 《化工进展》2020,39(10):4290-4296
为了检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在高效低NOx液态排渣煤粉工业锅炉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在一台8.4MW有机热载体锅炉炉膛内开展了SNCR脱硝技术工业化试验研究。选用尿素作为还原剂,搭建了工业化SNCR脱硝试验平台。在10%、15%、20%三种浓度尿素溶液下进行了不同尿素溶液喷射量、不同氧含量、不同锅炉负荷下的SNCR脱硝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低NOx燃烧+SNCR脱硝”耦合技术方案是可行的,SNCR脱硝效率在80%以上,完全能够达到烟气中NOx低于50mg/m3的超低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 生漆掺假是当前生漆质量很劣的一个重要原因。掺假严重影响质量和出口。例如1981年有一批出口生漆因掺假退货而损失外汇收入40万美元。所以,加强生漆质量检验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掺假漆不但肉眼难辨真伪,连传统使用的煎盘法也区分不清。关键是煎盘法测不出掺假漆中的漆酚含量,而掺假漆的主要特征正是其中漆酚含量偏低。作者用薄层和纸层色谱法初步解决了掺假漆中漆酚含量的测定,并可定性分析掺假漆中的油分。  相似文献   
3.
腰果壳液的组成、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腰果壳液是从槚如果壳中萃取的液体,是天然酚的重要来源之一,其苯核上带有不饱和的长侧链烃基,且由于其种植期短、产量高,使之能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对腰果壳液的组成、化学性质及其应用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正> 漆酚含量和漆酶活性是检验生漆质量的重要项目。我国历来用加热减重的煎盘法测定漆酚含量,用漆膜表干时间确定酚酶活性,但该法比较费时。由于生漆中还有胶质和含氮物等不挥发组分,煎盘法测定结果往往较实际偏高5~10%。精确度较差,初学者难以掌握。我们用折光法测定了生漆中漆酚含量,并对鉴别掺假漆和确定漆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折光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用前文中同样的方法,我们研究了竹溪县1981年另一批具有代表性单株漆样23份。测定前,这批漆样的贮存期已达25个月,而前文漆样的贮存期只有5个月。每份漆样半斤左右,室温贮存于罐头玻璃瓶中,在测定前的贮存期间漆液从未搅动过。经过测定,我们发现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生漆中的漆酚聚合变质,导致折光法测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生物酶催化氧气氧化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对各种化学模拟参数体系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生物酶催化氧气氧化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对各种化学模拟酶体系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9.
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负载Cu^2+漆酚树脂对异丁硫醇的催化氧化活性。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底物浓度、碱浓度及树脂用量对异丁硫醇氧化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负载Cu^2+漆酚树脂催化氧气氧化异丁硫醇呈典型的Michealish-Menten酶催化的动力学规律。还考察了负载Co^2+漆酚树脂、负载Cu^2+偶氮类漆酚树脂和Cu^2+-漆酚螯合树脂对异丁硫醇的催化性能,发现后者的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初步观察了在异丙苯(Ⅰ)自动氧化为异丙苯过氧化氢(Ⅱ)中仅加入异丙苯过氧化氢作为引发剂及同时加入硷性添加剂碳酸钠或氧化钙对缩短或消除诱导期及对Ⅱ累积速率的影响。由于在上述体系中固体硷性剂的悬浮性使反应不易重复,引用了油溶性的异丙苯过氧化氢钠盐(Ⅲ)作为引发剂-硷性剂二者合而为一的体系,用不同加入量,在110°、120°及130℃进行试验,发现诱导期及自动催化期完全或基本上消除,反应极易重复。Ⅱ的累积较在前述情况下的为佳。 在用密闭系统吸氧法进一步研究有Ⅲ存在下的诱导期消失情况时,发现在氧化开始最初几分钟内有快速吸氧现象。认为这是硷与Ⅱ作用引发了氧化链。仅仅加入氢氧化钠也同样产生起始快速吸氧现象,这应是Ⅰ中存在的微量Ⅱ所引起的。在使用Ⅲ情况下的氧化效率求出为92—97%。 迸行了在110°的Ⅰ自动氧化中加入硬酯酸钴的催化效应的研究,消除了诱导期。虽然起始累积速率提高了,但是由于钴盐对Ⅱ的分解,Ⅱ的累积程度不高。同时加入少量Ⅱ并不更加提高起始的累积速率,显然Ⅰ中已有的微量Ⅱ已足够担负与钴盐作用引起反应链。同时加入钴盐和Ⅲ大大提高了Ⅱ的累积速率,相当于仅加Ⅱ或Ⅲ时在130°的累积速率。累积程度亦可达40%。可供工业上考虑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