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5篇
化学工业   1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用量的丁腈橡胶(NBR)对白炭黑-炭黑填充溶聚丁苯橡胶(SSBR)性能的影响。研究证明:随着NBR用量的增加,混炼胶硫化速度加快,正硫化时间呈减小趋势,压缩生热和永久变形率缓慢增大,拉伸强度略有下降,但是可以提高耐磨耗性能;当加入NBR的量为4份时可以同时优化胶料湿滑性能和滚动阻力。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内外硅烷偶联剂在橡胶复合材料中的研究进展;简述了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指出了硅烷偶联剂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分析了发泡剂H、助发泡剂BK和两者并用在NBR/PVC共混胶中的分解特性,以及不同并用比对NBR/PVC共混胶泡孔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助发泡剂BK降低了发泡剂H的分解温度,当BK与H以1∶1并用时,NBR/PVC共混胶的发泡泡孔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短纤维种类、用量及长度对短纤维/氯丁橡胶复合材料的纤维取向、纤维分散、力学性能、耐热性能以及溶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3mm短纤维/氯丁橡胶(CR)复合材料的纤维取向度、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耐溶胀性能均优于1mm复合材料,短纤维分散性对复合材料耐热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以TiCl4/H2O为引发体系,采用正离子聚合法制备了丁基橡胶(IIR),考察了引发剂加入方式、异戊二烯(Ip)浓度、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了IIR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采用滴加引发剂溶液的方式可使单体转化率达到66.9%,并且波动幅度很小;Ip浓度的提高可以增大IIR的不饱和度,但是也会导致IIR的数均分子量和单体转化率下降,适宜的Ip浓度为1.0×10-2~1.5×10-2 mol/L;低温的控制有利于单体转化率和IIR的数均分子量提高,但过低的温度可使溶剂凝固,最适宜的反应温度为-85 ℃。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用白炭黑取代部分炭黑作为填充剂对溶聚丁苯橡胶(SS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炭黑/白炭黑双相填料可以提高SSBR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原因在于双相填料增强了填料与橡胶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填料在橡胶基质中的分散性。当用20份白炭黑与30份炭黑组成双相填料时,SSBR硫化胶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不溶性硫黄制备过程中稳定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及恒温时间对产物中不溶性硫黄的含量及高温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及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防老剂264与硬脂酸钙并用作为稳定剂的效果要优于单一使用防老剂264或硬脂酸钙,使用该复合稳定剂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240℃、稳定剂质量分数为硫黄的0.10%、恒温时间30 min,所制备产物中不溶性硫黄的质量分数可达到46.24%,高温稳定性可达到60.24%。  相似文献   
8.
研究短纤维种类和用量对短纤维/氯丁橡胶(CR)复合材料中短纤维取向和分散以及复合材料粘合性能和溶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短纤维用量的增大,短纤维/CR复合材料的相对交联密度和短纤维取向度均增大,抗溶胀性能提高,取向度大小顺序为芳纶短纤维、聚酯短纤维、锦纶66短纤维和短切棉纤维;聚酯纤维与CR基体的粘合性能最差,短切棉纤维在CR中分散性最差;短纤维/CR复合材料的性能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丁腈橡胶(NBR)用量对白炭黑-炭黑补强溶聚丁苯橡胶(SSB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BR用量的增大,白炭黑-炭黑补强SSBR混炼胶的t10和t90缩短,硫化速度提高;硫化胶的拉伸强度略有下降,压缩生热和压缩永久变形增大;NBR用量为4份时可以同时优化胶料的抗湿滑性能、滚动阻力和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由发泡法制备了NBR/PVC开孔发泡材料,研究了NBR/PVC并用比和PVC聚合度对NBR/PVC发泡材料开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BR/PVC并用比从90/10变到50/50,发泡材料泡孔壁厚度越来越大,泡孔之间的连通性增大;开孔率受到NBR用量和PVC聚合度的影响,当NBR/PVC并用比为50/50时,开孔率最大,达到22.8%;PVC聚合度为700时,最大开孔率达到1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