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2篇
能源动力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采用双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在y-TiAl基合金表面实现了Cr-Si共渗.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Cr-Si共渗层的形貌、化学成分及相结构;采用显微维氏硬度计测试了渗层硬度;通过无润滑条件下的球-盘式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了Cr-Si共渗处理对γ-TiAl基合金表面耐磨性能的改善状况.结果表明:共渗处理后合金表面出现了三个亚层;共渗层内元素含量连续过渡,渗层与基体实现冶金结合,合金表面硬度提高至HV0.11200~1250;与基体相连的过渡层强韧性兼备,有效改善了合金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Al、Al-Si、Al-Ce高纯组元配置一定质量百分比的Al-Si-Ce合金,采用多功能真空电弧熔炼炉YSU-ZZ进行熔炼,使用铜模吸铸法制备样品并对样品进行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重点研究了Ce的加入量及冷却速度等因素对共品硅的大小、形状和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快速凝同可以很好的细化共...  相似文献   
3.
于进文  周煜  吴振兴 《机械强度》2021,43(5):1077-1081
开展了球墨铸铁QTRSi4Mo1室温到760℃条件下的静载拉伸试验和应变控制低周疲劳试验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材料拉伸性能与循环应力应变响应特性,表明球墨铸铁QTRSi4Mo1在300℃~400℃附近存在一定脆性,在500℃以上具有较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在中温(400℃~500℃)条件下材料循环应力应变行为表现为循环硬化,在高温(760℃)条件下表现为循环软化,而在较低温度下则表现出更复杂的应力应变演化,同时利用Ramberg-Osgood方程可准确描述其循环应力应变特性;在较低温度下材料具有non-Masing特性,而在500℃以上则具有Masing特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频感应加热膏剂法在Ti6Al4V合金表面制备了渗铬层,对渗铬层的厚度、显微组织、化学成分、硬度、结合强度以及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渗铬层厚度可达25μm以上;渗铬后在合金表面形成了由α+β、CrVO3、(Ti0.88Cr0.12)2O3和TiN相组成的渗铬层;渗铬层的化学成分呈梯度分布,距渗铬层表面25μm处的硬度可达850HV,渗铬层与基体实现了冶金结合,明显提高了基体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QT900-2型球墨铸铁柴油机曲轴的化学成分分析、显微组织及裂纹的宏微观形貌分析、硬化层深度测量和力学性能测试,分析了曲轴裂纹的失效原因。结果表明,柴油机划瓦,导致曲轴表层二次淬火,次表层发生再回火,使轴颈表面产生了较大内应力,是诱发裂纹失效的主要原因,表层局部存在的碳化物和疏松是裂纹生成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热浸镀工艺参数的变化,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采用溶剂法在TC4表面热浸镀55%Al-Zn合金的工艺方法,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工艺流程并选出了合适的助镀剂和表面覆盖剂.分析了浸镀温度、浸镀时间等对镀层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EDS等测试手段对镀层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70℃、热浸镀7 min可以在TC4表面形成表面质量高、成分均匀连续、无爆发性Si组织、有一定硬度、结合力好的Al-Zn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7.
基于Matlab MBC DOE设计与优化工具,选择某型无排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发动机作为研究对象,在发动机运行MAP中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况点,应用最优设计中的D最优、V最优和A最优进行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建模优化,对优化的准确性和精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适合双参数的DOE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D最优设计在优化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和NOx上具有更高的精确度,更适合无EGR发动机双参数标定优化。  相似文献   
8.
李亚非  张平则  林凯  于进文 《材料导报》2011,25(4):90-93,106
利用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iAl基合金表面实现Cr-Si共渗。用SEM、EDS、XRD分别研究了由1号(880℃,2h,13mm)和2号(900℃,4h,18mm)工艺参数制备的合金层形貌、化学成分和相结构。结果表明,1号渗层厚度超过10μm,由外向内依次为Ti5Si3层、Al8Cr5和α2-Ti3Al层、合金过渡层,且与基体呈冶金结合;与之相比,2号渗层厚度仅为5~7μm,表面为富Cr沉积层。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1号和2号渗层室温耐磨性较基体分别提高7.3倍和4倍,高温(500℃)耐磨性提高26.5倍和17.3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