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14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汝青  钱锋 《南方建筑》2020,(2):97-103
中国近代体育场在近代中国建筑史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体育场是近代中国的重要体育建筑类型之一。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近代体育场建筑的主要类型和三个主要的历史演进阶段。从空间分布、建筑风格等特征解析了体育场的现代转型过程,探究了中国近代体育场建筑研究凸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喻汝青 《建筑技艺》2014,(4):118-131
追溯穹顶与木构建筑在日本的历史与发展,分析了建造大跨木穹顶的技术支持因素,即集成材作为大跨木穹顶的结构用材,有效结构形式为大跨木穹顶结构提供保障,大跨木穹顶的复合节点形式。最后分析了日本建造木穹顶的生态节能性。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大中型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其次总结了针对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的包括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的前瞻性、比赛场地及座席转换的多功能利用的可行性、赛时需求与赛后使用功能相互置换的可操作性、赛时流线在赛后使用中的可调整性,专项技术的适应性等五个方面的设计要点,然后以北京大学体育馆为例,对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予以分析,最后对场馆的未来适应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上海近代体育建筑可追溯到1840年,它们反映了中国近代体育和建筑随着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上海近代体育建筑的保护价值并归纳了其由租界内建设跑马场到国人自建体育场馆的历史进程。上海近代体育建筑的保护改造经历了三次浪潮:建国初期政策引导下的第一波功能更新的改造高潮;改革开放后基于赛事标准和舒适度的第二波保护改造高潮;21世纪基于提升城市环境和技术革新的第三波保护改造高潮。同时揭示了上海近代体育建筑的保存现状和问题,并探索了其保护改造模式及趋势。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中国近代体育馆的研究以单体案例研究为主,较少研究其空间模式及特征。以中国近代体 育馆作为研究对象,搜集相关资料分类整理,总结了它的历史演变进程,得出了典型的空间模式:并列式、依附式、 围合式、叠加式,并对其功能组成和空间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喻汝青 《山西建筑》2012,38(25):14-16
研究了建筑现象学的哲学起源,从现象学角度对当今中国建筑市场作了思考,并对卒姆托与中国建筑实践进行了讨论与反思,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建筑,为建筑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大中型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其次总结了针对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的包括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的前瞻性、比赛场地及座席转换的多功能利用的可行性、赛时需求与赛后使用功能相互置换的可操作性、赛时流线在赛后使用中的可调整性,专项技术的适应性等五个方面的设计要点,然后以北京大学体育馆为例,对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予以分析,最后对场馆的未来适应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体育建筑的设计实践为背景,分析了表皮材料在体育建筑创作过程中与地域性的关联。在地域主义的基础之上,从生态、人文、形态等多个视角研究体育建筑的地域性实践,梳理表皮材料在体育建筑中的表达手段、理念和方式。最后归纳总结了表皮材料在体育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中的选材手法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新媒介艺术的到来改变了建筑师的创造模式,建筑师像艺术家一样积极应对新媒介艺术带来的设计思维变化。文章从比较新媒介艺术与传统艺术以及新媒介艺术给予体育建筑的独特艺术体验着手,将新媒介艺术视角下的体育建筑表皮设计类型化,并探讨新媒介艺术视角下体育建筑表皮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