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6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1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EGSB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厌氧颗粒污泥粒径分布、机械强度、二价金属含量、胞外聚合物含量等,探讨了EGSB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颗粒污泥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中药废水COD浓度为2000~5000 mg·L-1、HRT为12 h、T为30℃的条件下,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500~1000μm之间,完整系数(integrity coefficient,IC)小于20,颗粒污泥EPS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分别为85.59、63.67和21.92 mg·(g VSS)-1,此时颗粒污泥絮凝性良好,机械强度高。当HRT减少为6 h时,IC为30.03,蛋白与多糖的比值增大到6.86,但多糖含量仅为18.11 mg·(g VSS)-1;而当T降低为20℃时,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250~750μm之间,IC增大到32.11,Ca2+、Mg2+、Mn2+含量减少为20.78、4.79和0.94 mg·L-1,颗粒污泥EPS显著降低,其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仅为69.04、58.87和10.17mg·(g VSS)-1,在此运行条件下,出现了颗粒污泥的解体、流失,同时出水水质变差。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焦炭为填料的吸附柱在不同吸附量和氧环境下对磷去除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对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以揭示进水浓度、供氧方式和供氧量对吸附-生物耦合技术气化除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进水P质量浓度为25 mg/L时,吸附柱对P的去除效果最好,单日生物降解量、脂磷生物量、脱氢酶活性和比生物活性分别为5.85 mg/d、73.76 nmol/g、4.64μgTF/(g·h)和0.063μgTF/(nmolP·h),进水P浓度过大会导致焦炭上的生物膜过厚,生物活性降低。前半程供气,后半程供气和全程供气时对P的去除率分别为60.44%、65.78%和63.65%。供气速率分别为10、100、300 mL/min和不供气时对P的去除率分别为40.98%、43.98%、39.80%和31.92%。少量供气能提高系统对磷的去除效率,不供气或供气量过大会对部分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对比各个吸附柱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现,有多种微生物被证实具有代谢有机物和脱氮除磷的作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较大的优势菌门有Proteobacteria(7.04%~70.33%)、Firmicutes(0.91%~47.13%)、A...  相似文献   
3.
生物砂滤池不同挂膜方法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生物砂滤池的运行特点,通过试验对自然挂膜和接种挂膜两种不同挂膜方法下,各滤柱中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对CODMn、NH4^+ -N和UV254的去除效果以及运行周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挂膜的启动时间比自然挂膜缩短了6~8d,同时生物量较多,但生物活性比自然挂膜法低12.03%~14.29%;各柱对CODMn、NH4^+ -N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在35%和80%以上;但采用自然挂膜法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佳,特别是对UV254的去除率较接种挂膜法提高了5.01%~10.8%,并且运行周期延长了6~10h,运行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制糖废水,分析了发生酸溺后出水pH值、对COD的去除率以及颗粒污泥特性的变化,并研究了其恢复调控措施。当酸溺后,ABR出水pH值降低到4.0~5.0,对COD的去除率仅为5.6%~6.0%;产甲烷菌受到严重抑制,第四格室与第五格室中颗粒污泥的辅酶F420含量分别由原来的1.89和1.77μmol/gVSS降低到0.42和0.22μmol/gVSS;由于产酸菌的大量繁殖,造成颗粒污泥的EPS增多,第二、第三和第四格室中颗粒污泥的EPS分别达到了219.64、170.34和201.70 mg/gVSS;同时SEM表明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环境破坏明显,各格室都有大量的梭状芽孢杆菌,而产甲烷菌明显减少。酸溺后,采用增加进水碱度和降低负荷的联合调控方法,可使ABR在15 d后恢复正常,出水pH值达到6.6~6.7,对COD的去除率为86.2%。  相似文献   
5.
单宁抗氧化、具有生物毒性是制革废水中典型的难降解有机物,本试验初步研究了Fenton氧化对单宁降解的效果,为皮革废水生物出水深度处理提供依据.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几种影响因子的最佳操作条件为:pH=3,质量分数30%的H2O2投加量为1 mL·L-1,n[Fe2+]:n[H2O2]=1:20,不曝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60 min.另外调节Fenton反应后出水pH为碱性,通过沉淀对COD的去除有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生物砂滤枉对微污染水源水浊度的去除效果,分析了水温、进水浊度和有机物指标等对出水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挂膜滤柱较接种挂膜滤柱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更佳:在常温(22-26℃)和低温(15℃以下)条件下,生物砂滤柱对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6%-84%和58%~79%。相同温度条件下,进水浊度与出水浊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为0.5487;通过对进水CODMnuV254与出水浊度的研究表明,有机物指标越高,则出水浊度越高.生物砂滤柱对浊度的去除可以总结为机械沉淀、生物絮凝、生物氧化作用等几个方面。采用生物砂滤柱处理微污染水源水,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浊度。  相似文献   
7.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该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宿程远  卢宇翔  覃菁菁  黄梅  郑鹏  林香凤  黄智 《化工学报》2017,68(12):4784-4792
通过序批式试验,研究了氨氮含量变化对厌氧颗粒污泥去除有机物及氨氮效能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E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厌氧颗粒污泥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疏松胞外聚合物(LB-EPS)及紧密胞外聚合物(TB-EP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浓度增加到1000 mg·L-1时,厌氧颗粒污泥对COD去除率由对照组的94.19%下降至93.33%,其对COD去除影响不明显;但NH4+-N去除率由40.6%降至7.9%,去除效率明显降低。UV-Vis谱图分析表明,LB-EPS与TB-EPS在205~210 nm处出现了吸收峰,表明其中均含有苯环与双键结构,且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吸收带出现了红移。EEM谱图分析表明,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SMP中芳香蛋白吸收峰强度降低,而在EX/EM为370~390/420~450 nm处的类胡敏酸吸附峰增强;对于LB-EPS而言,辅酶F420吸收峰消失,表明高氨氮浓度对产甲烷菌的活性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TB-EPS类蛋白荧光峰发生了红移。而由LB-EPS的FTIR谱图可知,氨氮浓度为1000 mg·L-1时,LB-EPS中存在较多的羧酸。通过利用UV-Vis、FTIR、EEM谱图可对厌氧颗粒污泥的SMP、LB-EPS、TB-EPS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为指导厌氧反应器的运行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现场动态模拟试验,对地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五种组合饮用水净水工艺的致突变物的去除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认为同时采用“多级屏障”.可有效地去除饮用水生产过程中致突变物和三氯甲烷前体物。臭氧预氧化可以强化后续工艺对致突变物的去除效果;生物预处理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作用改变水中的致突变物的结构和性质;在臭氧一生物预处理、传统工艺后增加活性炭吸附或后臭氧氧化,都可有效地降低出水的致突变活性,活性炭吸附对TA98的去除能力优于后臭氧氧化能力,而后臭氧氧化对TA100的去除能力优于活性炭吸附;在臭氧-生物预处理、传统工艺后增加活性炭吸附+后臭氧氧化,可大幅度提高对TA98和TA100的去除能力,移码型致突变和碱基置换型致突变均显示阴性,保证了更优质的饮用水水质。  相似文献   
10.
以印染废水为处理对象,以D301大孔树脂为吸附剂,选取次氯酸钠溶液为再生氧化剂,对吸附-氧化再生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D301大孔树脂对印染废水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其COD平衡吸附量可达166.2mg/g;当吸附剂再生时间为20min时,COD再生率可达83.8%。以D301大孔树脂为吸附剂、次氯酸钠溶液为再生氧化剂的吸附-氧化再生法处理印染废水具有处理时间短、操作灵活的优势,吸附剂的氧化再生时间短、再生率高,有很好的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