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5篇
建筑科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蔡佳秀  秦西贝  郭巍 《风景园林》2022,29(11):12-20
围绕经典形态学派研究时期、城市重构与新城发展研究时期、当代全球化多元主题研究时期3个阶段梳理了图析(mapping)的发展历程。聚焦全球不同地区,分阶段分析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的制图语境、制图者身份与代表人物、研究方法与技法、对城市认知与设计的意义。研究发现:1)人类对城市在认识论层面,由城市作为建筑向城市作为复杂系统转变;2)制图者早期主要为设计师,如今主要为跨学科学者共同体与多元利益主体;3)mapping操作方法与技术有地图剖解、比较、拼贴与组合等多样方式;4)mapping在城市认知与设计过程中,可作为处理空间信息的管理工具、呈现与交流的工具以及启发设计的工具。通过呈现mapping作为城市认知与设计工具的近百年图景,以期为城市设计科学研究提供系统方法,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从认知向设计转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日常都市主义通常被认为缺乏针对性、方法论不健全,以及其案例局限于美国洛杉矶。本文通过一个中国城市中典型的转型案例——武汉市汉正街区来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介绍了模式语言作为一种系统的设计方法是如何将人们日常生活中丰富的信息转化为基于语境生成的设计语言的。此外,笔者还组织了一个小型工作坊来建构不同的模式语言,从而部分地揭示汉正街的社会空间结构,并讨论其对城市转型的实际意义。对工作坊中不同的人建构的模式语言的不同点和相似之处尝试进行进一步讨论,进而在方法论层面上探讨并反思模式语言作为一种设计方法的特点。最后,得出模式语言有助于地方政府对城市转型做出负责任的决策。而模式语言的研究过程和应用也为城市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原型,展示了如何解读、组织复杂信息,并通过它与其他行业的设计人员及居民进行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无障碍城市建设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社会包容性与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任务。社区是与市民日常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公共场所,建设无障碍社区,成为切实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提高居民生活福祉的重要突破口。模式语言是一种将通用规律与在地应用相结合的经典设计方法论,其重视专业技术的输出,又便于公众理解和使用,特别适用于议题明确的参与式规划设计实践。以深圳市无障碍社区试点项目为例,构建无障碍社区模式语言的方法框架,以无障碍模式语言为参与式规划设计工具,聚焦无障碍问题,建构规划设计策略并推导形成方案,初步论证了模式语言在推进无障碍社区建设方面的适用性与有效性。为新时期共商共建无障碍社区提供了可行的规划工具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对圩田景观、历史村庄及其周围环境,以及那些不能只被当作“纪念碑”来保护的考古景观等文化遗产景观的管理和保护有重大影响。本研究主要关注历史庄园景观,即由乡村庄园及其所在土地决定其特征的景观。首先,气候适应是一项重大挑战,亟须解决由于温度升高而导致的水资源“盈亏”与植被的变化。此外,持续的城市化与人类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也给庄园景观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如何应对由城市化带来的空间碎片化问题,以及如何回应休闲旅游业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庄园产权转换和功能置换等问题,是现如今庄园景观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些挑战的复杂性需要从区域或“直升机”视角(helicopter view)来理解庄园之间的系统性关系和内涵,从而找到各利益相关方可协作的平台。以荷兰格尔德兰省(Gelderland)为例,介绍一种基于景观的区域设计方法来理解、规划和设计历史庄园景观,即“通过设计来保护”的方法:以历史景观的空间发展结构为基础,执行核心利益相关者全过程参与机制,结合以图像为主要媒介的沟通方式,建构基于合作与共创的空间策略与准则。这是如何利用设计研究以及通过设计进行研究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水乡文化景观是岭南传统水乡农业生产及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反映了从晚清至今持续不断变化的人地关系。为了在不同历史时段和空间区位上,探究珠三角不同类型水乡景观格局的共时性差异和历时性演化规律,采用图析方法在景观结构尺度下通过分区多时相景观要素的识别、提取、结构提炼、对比分析,提炼类型特质,提取类型间演化过程的共性规律,为珠三角水乡景观格局的识别与保护提供有效的切入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市设计永恒性思考的设计研究,对比分析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和中国武汉市历史演进中的形态学研究成果。2项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均来源于代尔夫特形态学方法,该方法旨在以减构制图简化地图数据,提取空间形态结构,界定城市未来发展所依托的结构性要素,从而既可实现城市的历史连续性,又可保持地方特性。图析过程采用倒溯分析的方式,以当代地图为基底,并按照时间线回溯、绘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析图。这是因为相较于历史地图,当代地图的制图方法与投射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真实情况。底特律的城市肌理几乎填满城市的网格,网格本身可以被看成经过减构的结构性空间要素,对地图数据相对较低程度的抽象就足以揭示其城市空间结构,而网格以外的其他空间要素则可被看成不同时期形成的城市的其他结构性要素;而武汉的城市形态更为复杂,需要更高程度的抽象以提取城市空间结构,在减构过程中使用形态同质区和二级结构关联分析工具。研究旨在展示在同一方法框架下,当2座城市的物质空间特质不同时,需采用不同的研究工具,进而发展出不同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蔡佳秀 《山西建筑》2011,37(15):12-13
通过对张良皋先生《建筑辞谢玩家——从新央视大楼北配楼大火谈起》中"建筑玩家"的解读,探讨了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强行植入的现象,阐述了大众需要怎样的城市这一问题,为建筑师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快速城市化的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与土地覆盖演变是高度相关的。因此,图析土地覆盖的演变过程,从而探讨人类活动对城市系统的影响,并评估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至关重要。【方法】从空间和时间维度系统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的土地覆盖演变模式,以揭示土地利用政策对珠三角地区的空间影响,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结果】建立了一种利用R Studio、完全基于开放数据、通过时空矩阵在区域尺度图析土地覆盖演变过程的方法。利用开放的欧洲航天局气候变化倡议土地覆盖图和美国地质勘探局高程地图数据,分析了1992—2015年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珠三角的演变模式。通过在相对精细的时间颗粒度上来量化土地覆盖演变模式,揭示了珠三角不同地区对应不同发展阶段的各自变化强度与变化趋势。此外,低海拔海岸带的土地覆盖演变幅度较大,特别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风暴增强等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的影响。【结论】结果表明:2001—2002年,深圳和东莞土地覆盖演变幅度最大,2008年开始呈减小趋势;其他周边城市的土地覆盖年变化幅度具有更加稳定的特征。所提出的时空矩阵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三角洲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演变,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规划战略,以增强脆弱沿海地区的抗灾韧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