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1.
针对空气静压主轴气膜刚度不高,在工作中易受自身及外部激励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平衡振动的现象,设计了一种基于压电陶瓷的可控空气静压径向轴承,研究了压电陶瓷的相关特性。结合气体主轴建立了轴承转子压电陶瓷的耦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扩张观测器的滑模控制器,同时将压电陶瓷综合控制器串联其中,在限制条件内利用控制器使压电陶瓷挤压气膜为主轴提供有效的主动控制力,从而抑制空气静压主轴的振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压电陶瓷对空气静压主轴系统的振动进行抑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主要控制点可使其振动位移减小99.17%,对于次要控制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振效果,最多可减少94.36%。  相似文献   
2.
3.
极端灾害事件下配电网发生大面积、长时间停电事故后,含有分布式能源和应急电源车(EPS)的有源配电网可以形成孤岛为失电负荷供电.针对抢修完成前具有同等权重的各关键负荷可持续恢复供电时间不公平带来的用户满意度下降问题,建立了考虑EPS调度的动态孤岛均衡供电恢复双层模型,以关键负荷恢复均衡性最佳和配电网经济效益最大为上、下两层目标函数,实现了停电周期内同等权重负荷的公平、均衡恢复.同时,为减少EPS调度成本和负荷停电损失,基于上述双层模型和Dijkstra算法建立了交通路网模型支撑下的EPS优化调度方法,得到其最佳候选接入节点和最优调度路径.然后通过Big-M等线性化方法将原数学模型转换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并通过修改的PG&E 69节点配电网及其灾后交通路网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在提高故障阶段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均衡性、经济性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电磁吸收剂的加入对UV光固化体系光聚合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光照强度、光引发剂含量、电磁吸收剂种类及其含量对光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光强增加既可以提高聚合体系反应速率,又可以提高最终双键转化率。随着引发剂含量的增加,最终双键转化率从76%提高到100%,但过高的引发剂含量会降低相对反应速率。以氧化石墨烯为电磁吸收剂的油墨最终双键转化率较高,以Fe_3O_4为电磁吸收剂的油墨相对反应速率较高,达到最大相对反应速率时间在10s内。电磁吸收剂含量增大会降低油墨最终双键转化率,对油墨反应速率到达最大值的时间影响不显著。结论光照强度、光引发剂含量、电磁吸收剂种类及其含量对UV电磁吸收油墨光聚合过程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优  张帅星 《计量与测试技术》2021,48(5):106-107,110
本文对(300~1100)℃温度巡回检测仪进行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6.
吸收剂含量对电磁吸收喷墨油墨印刷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性能优异的电磁吸收喷墨油墨,研究电磁吸收剂含量对油墨印刷适性的影响。方法测试吸收剂含量不同时的电磁吸收油墨的粒径、表面张力、粘度、光固化速度,研究电磁吸收剂含量的变化对电磁吸收喷墨油墨印刷适性的影响规律,获得最合适的电磁吸收剂用量。结果当吸收剂质量分数为0.025%,0.05%或0.1%时,油墨粒径在200~300 nm范围内呈现正态分布;当吸收剂质量分数为0.2%时,大部分油墨的粒径超过500 nm,分散性相对较差。随着电磁吸收剂质量分数的增加,油墨表面张力和粘度均呈下降趋势。当吸收剂质量分数为0.025%和0.05%时,油墨表面张力分别为25.76,25.94 m N/m,油墨粘度分别为0.1354,0.1083 Pa·s,均与喷墨3D打印机专用树脂表面张力和粘度接近。此外,该2种油墨光固化过程中的相对反应速率与3D打印机专用树脂也较接近。结论经综合考虑,当吸收剂质量分数为0.05%时的油墨印刷适性和固化速度最佳。  相似文献   
7.
微硅粉作为混凝土常用的外加剂,近年来一直被广泛研究。为全面了解微硅粉在混凝土领域中的研究现状,明确其研究热点和前沿,以CNKI数据库中中文期刊论文为数据基础,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研究主题、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热点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表明:微硅粉在混凝土领域的研究爆发期在2014~2020年,在2019年达到顶峰;期刊《混凝土》刊发相关研究论文数量位居首位。微硅粉在混凝土领域的研究中主要涉及材料科学、土木工程施工、新型材料等多个领域,其中东南大学孙伟教授、武汉理工大学丁庆军教授研究成果最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进、科技的进步,混凝土外加剂微硅粉在混凝土领域的研究从最开始的宏观研究逐步转变为微观机理的研究。最后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对未来微硅粉在混凝土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