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6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设有7个相互连通的中庭的建筑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的效果。选取迎风面中庭和最高中庭发生火灾,设置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工况,分析烟粒子蔓延情况和烟粒子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对于高大的中庭,由于小规模火灾烟气无法上升至顶棚,无法仅依靠设置于屋顶的排烟设施进行排烟,必须在中庭的中间位置增设排烟设施。相比于增设机械排烟设施,在中间位置外墙上增设自然排烟窗能更有效地排出无法上升至顶棚的烟气。外界环境有风时,在外墙迎风面设置的自然排烟窗为补风状态,背风面自然排烟窗为排烟状态,在中庭内形成空气对流,有利于烟气排出。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考虑火灾升温和升降温作用下预应力网架结构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模型,并对预应力网架的变形模式、预应力索拉应力随受火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网架经历升降温火灾后,残余变形较大,索中拉应力增加,因此对其进行火灾安全设计时应考虑降温阶段结构破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为前驱体,结合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表面带甲基的SiO_2修饰ZIF-8(CH_3-SiO_2@ZIF-8)纳米粒子,经修饰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改性后喷涂于玻璃表面,获得了超疏水涂层。微观形貌分析揭示了该涂层具有多孔结构。水滴在该涂层上的静态接触角达到(152±0.5)°,滚动角为(8±1.2)°。该涂层的可见光透过率达到90%以上。自清洁、喷水、防雾等试验的结果表明,该超疏水涂层难以被润湿,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防雾性。  相似文献   
4.
电脑爱好者2008年第23期《主板更换系统照用》,介绍了两种更换主板不重装系统的方法,但不管是删除驱动法,还是替换文件法,对一些菜鸟朋友仍然有点难,况且不兼容Vista操作系统。其实用"驱动精灵"  相似文献   
5.
详细介绍了海洋石油平台上部模块传统建造工艺和一体化建造工艺,对两种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一体化建造工艺在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方面的优势。并介绍了一体化工艺建造过程中的重点注意事项,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进行了较多数量大比例型钢混凝土柱温度场试验,研究了升降温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柱试件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升降温火灾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柱温度场的理论计算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计算模型为型钢混凝土柱温度场分析提供了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车联网的方向已经为行业所接受,在方向一致的前提下,行业陷入了史“有”先例“圈地运动”,在车联网前提下,产研销各端应扮演何种角色?而目前市场、模式均获得认可的车友互联又是如何看待车联网?车友互联今明两年将有哪些发力点?为此,本刊专访了深圳市车友互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展先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受轴向约束的型钢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以荷载比、偏心率和含钢率为参数,开展了7根轴向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的耐火试验。采用恒载升温模式,研究了火灾下受轴向约束的型钢混凝土柱的温度分布、位移、变形、耐火极限及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荷载比相同时,施加在轴心受压柱顶的竖向荷载大于偏心受压柱。对于轴心受压柱,高温下柱首先缓慢膨胀,然后逐渐压缩破坏;由于轴向约束分担了柱的竖向荷载,压缩变形随时间变化较为缓和,轴向约束延长了柱的耐火极限。对于偏心受压柱,高温下其膨胀变形大于轴心受压柱,且膨胀变形先增加再减小;轴向约束增加了柱的竖向荷载,缩短了柱的耐火极限。荷载比对轴向约束型钢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影响显著,荷载比越大,耐火极限越小。当荷载比不大于0.5时,偏心率越大,柱的耐火极限会相应增大。含钢率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柱的耐火极限。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ABAQUS,建立了考虑温度和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型钢混凝土柱耐火性能的理论计算模型,将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和试验吻合较好,验证了本文提出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孙强  张蝉 《一重技术》1993,(3):205-208,1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