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建筑科学   1篇
水利工程   4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土工合成材料以其与土相互作用的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的各个领域,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文章就加筋土技术的发展、加筋土的抗剪强度特性、筋土界面作用特性、加筋机理以及加筋土的数值计算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系统的分析总结,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加筋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昆明非饱和红土为研究对象,以脱湿作用作为控制条件,考虑初始干密度的影响,通过滤纸法试验,研究初始干密度对昆明脱湿红土含水吸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脱湿含水率下,脱湿红土的质量含水率、滤纸含水率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分别呈缓慢减小、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各初始干密度下,土-水特征曲线呈现出基质吸力与体积含水率的变化趋势相反的特征;初始干密度一定时,脱湿红土的基质吸力总体上随着体积含水率的增加呈现缓慢减小~快速减小的变化趋势,突变体积含水率为26.5%;体积含水率一定时,随着初始干密度的增大,脱湿红土的基质吸力呈波动升高的变化趋势;基质吸力一定时,脱湿红土的体积含水率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亦呈波动升高的变化趋势。初始干密度不同,脱湿过程中红土颗粒的持水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3.
路邦土壤强固剂对红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红土样中加入土壤强固剂前后的击实试验、直剪试验、渗透试验和压缩试验的对比分析,研究了路邦土壤强固剂对云南典型红土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红土样中加入了土壤强固剂,可以提高红土样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有效提高红土样的抗剪强度,大大降低红土样的渗透性和压缩性。抗剪强度指标随试样静置时间的延长和土壤强固剂加入比例的增大而增大;渗透性、压缩性随试样静置时间的延长和土壤强固剂加入比例的增大而减小;最大干密度随试样静置时间的延长和土壤强固剂加入比例的减少而减小,最优含水率则相反。证明路邦土壤强固剂可以显著改善红土的力学性能,提高强度,减小变形,有效防渗。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土体的物理性质指标对其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的基础上,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基本工具,利用其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来预测土体抗剪强度指标,为求解其力学参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结果表明,BP网络模型能够充分体现土体物理性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所求出的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的预测值与试验值接近,其精度高于线性回归.  相似文献   
5.
不同排水条件加筋红土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玻璃纤维和土工布作为加筋材料,对比研究红土在三种不同排水条件下加筋前后的抗剪强度特性.三轴试验结果表明:红土在完全固结排水条件下剪切,加筋能提高其抗剪强度,加筋层数越多,强度提高越大;在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剪切,当加筋层数较少时,加筋后其抗剪强度反而比不加筋时降低,但随着加筋间距的减小,抗剪强度逐渐增大;而在完全不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剪切,加筋降低其抗剪强度,且抗剪强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说明红土在不排水条件下加筋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6.
针对云南加筋红土的三轴试验结果,研究排水条件、筋材种类、加筋层数等因素对云南红土加筋效果的影响。加筋效果采用加筋效果系数、归一化加筋效果系数和加权加筋效果系数来衡量。结果表明:红土的加筋效果系数随围压的变化规律不显著,但归一化加筋效果系数的绝对值随围压的增大逐渐减小并趋向于零,强度和变形加权加筋效果系数随加筋层数的增加而增大,孔压加权加筋效果系数随加筋层数的增加而减小;红土在完全排水条件下加筋,强度加筋效果系数大于1,并随加筋层数的增加而增大;在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加筋,强度和变形加筋效果系数都随加筋层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孔压加筋效果系数则随之逐渐减小;在完全不排水条件下加筋,强度和变形加筋效果系数都小于或等于1。认为红土的加筋机理可以从筋材在土体中所具有的隔离效应、阻力效应、拱效应、压密效应、孔压效应等几个方面的综合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成因一直悬而未决,致使它成了制约我国红土、岩溶等学科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越来越多欠客观科学的红土、岩溶研究结果又使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我国学术界在碳酸盐岩上覆红土成因认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由此建立的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形成模式既能系统科学地解释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诸多红黏土与碳酸盐岩之间的复杂关系,又能客观合理地解释自然界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的真实原因,该研究成果对红土、岩溶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