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乌蒙山区由砂岩、泥岩、页岩等组成的缓倾角红层软岩分布广泛,软质岩石与硬质岩石形成的互层状结构体易形成滑坡。针对该类滑坡,以花生地滑坡为例,采用地质分析与离心机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降雨作用下滑坡地质演化和灾变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红层软岩具有易软化蠕滑,风化崩解等地质力学特性。岩体损伤与水软化效应耦合作用是影响红层软岩斜坡稳定性主要因素,斜坡岩体受地震、河谷下切等地质作用产生深部裂隙,同时裂隙的贯通促进降雨入渗,导致滑带饱水软化、加速蠕变变形至失稳。最终在暴雨形成水动力失稳破坏。滑坡地质演化和灾变过程可分为原始斜坡→岩体损伤劣化→水软化蠕滑→降雨诱发失稳破坏4个阶段。研究成果为降雨型红层软岩斜坡稳定性机制分析及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公共环境教育与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城市的出现、工业的发展、交通的便捷都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提供了舒适条件。但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也伴随而生,尤其在大城市更为突出: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白色垃圾污染、地下水污染等等。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也为城市埋下潜在的威胁。开展城市环境教育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环境安全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山区滑坡灾害频发,具有强隐蔽性、高突发性、强破坏性等特点,对灾害隐患点进行早期识别是最为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西部山区多为高山峡谷区域且范围辽阔,人不易至甚至人不能至,传统的人工排查早期识别方法较难实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作为新兴雷达遥感测量手段,可以高效准确地对高山峡谷区域进行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该文基于欧洲空间局(ESA)的哨兵一号(Sentinel-1)SAR遥感数据,利用时间序列InSAR技术对雅砻江流域雅江县-木里县段的高山峡谷区域进行了滑坡灾害隐患广域早期识别,成功探测到8处隐患区域。并结合滑坡隐患历史资料与光学影像遥感解译对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与分析,对灾害点风险等级进行了评定。并探讨了几何畸变因素对高山峡谷区域InSAR技术滑坡灾害隐患广域早期识别的影响。该案例可为当地的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数据与技术支持,并为高山峡谷区的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是磨西河流域地质环境演化的一个重要地表过程,研究该流域内泥石流的地貌发育及演化特征可为磨西河流域第四纪以来地质环境的演变提供重要信息.通过对流域51条泥石流沟地貌形态的统计分析发现,磨西河流域内泥石流的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均性,流域内泥石流沟的数量与对应的主沟长度、主沟纵比降及流域面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形现象,具有较高的自相似性.结果表明,泥石流沟谷形态的非线性演化特征及现象是对磨西河流域冰川环境和地质构造环境响应的直接结果,主要体现在现代冰川对流域的强烈侵蚀和贡嘎山隆升而导致流域的强烈下切.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内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理、防灾减灾及流域环境演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弃渣型泥石流分类与灾害防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弃渣型泥石流暴发频繁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对弃渣型泥石流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建立了防治体系。分类体系采用5种依据,按照发生空间分为地表泥石流和地下泥石流;按照沟谷性质分为自然泥石流叠加型和人为弃渣单一型;按照弃渣类型分为矿山开采弃渣泥石流、工程建设弃渣泥石流和生活建筑弃渣泥石流;按照矿渣堆积-补给位置分为沟谷弃渣型泥石流和坡面弃渣型泥石流;按照形成机理分为弃渣溃决型、弃渣揭底型、弃渣侧蚀型、弃渣面蚀型和其他复合型5类。防治体系从防止发生、控制运动和预防危害3个方面建立。  相似文献   
6.
铁永波  李宗亮 《人民长江》2011,42(13):40-43
磨西河流域是我国西南典型的强震区和冰川泥石流的集中发育区,且泥石流的发育和发生均表现出了与冰川冰碛、构造运动强度及气候环境相关的响应特征。为探索研究区内泥石流沟的发育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应用地貌演化及系统理论方法,在分析流域内泥石流发育对环境响应(主要包括对冰川环境变化、气候环境变化和构造运动环境的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响应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流域内泥石流对冰川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泥石流暴发的规模与冰川规模呈正对应关系;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气候变暖时期泥石流发生的频率高,气候寒冷时期泥石流暴发的频率较低;对构造运动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泥石流的空间分布密度与构造运动强度呈正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