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钢框架结构圆管框架柱与H形钢框架梁连接设置外环板的节点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了圆管框架柱与框架梁连接节点设置的外环板形状、宽度、柱壁厚及柱上应力对框架节点区应力的影响,并对影响外环板的宽度取值因素进行了研究,供同类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宗瑜 《四川建筑》2000,20(1):51-55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和《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探讨基坑支护的设计和计算方法,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3个带抗剪环的钢管混凝土柱环梁节点单调直剪试验,对设置抗剪环环梁的极限直剪承载能力、环梁的宏观受力表现、受力过程中环梁相对钢管的滑移以及环梁的最终破坏形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环梁节点的破坏模型及承载力计算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试验及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配有圆钢管的钢骨混凝土柱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配有圆钢管的钢骨混凝土柱的研究结果 ,介绍了配有圆钢管的钢骨混凝土柱的轴压比、正截面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方法 ,并给出了工程应用的实例。内容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框支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两个配筋水泥砂浆模型在模拟地震振动台上的试验,研究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并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比较表明,二者符合良好。探讨了影响框支剪力墙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的主要因素,对框支剪力墙的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宗瑜 《四川建筑》2000,20(Z1):241-244
1概述 1.1大直径桩的工作特征 大直径桩,一般用于硬持力层埋深不大且荷载较大的情况,当持力层为粘性土、粉土、砂砾(卵)石层时,为充分发挥桩身砼的强度,使桩的设计更经济,往往采用扩底桩以提高桩端承载力,由大直径扩底桩的荷载试验所得出的荷载--沉降曲线[1]可知:①对于不同桩端持力层的大直径桩都具有相似的荷载--沉降特征,Q-S曲线都属于缓变型,不显示明显的破坏特征点,对于砂卵石层上的挖孔桩,其Q-S变化更为平缓.  相似文献   
7.
黄宗瑜 《四川建筑》2000,20(2):61-64
6 排桩、地下连续墙的计算方法  61 现有的极限平衡计算方法评述除了规范推荐的弹性支点法以外,目前工程界还流行一些以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等值梁法、静力平衡法,二分之一分割法,连续梁法等。等值梁法和静力平衡法使用较为普遍,某些设计手册中指出,较为理想的是用弹性支点法和等值梁法分别计算,两者并举,相互参照,相互补充;并且用等值梁法计算的入土深度作为弹性支点法的入土深度。等值梁法和静力平衡法都假定在开挖下一层土和支设下一层支撑时,不影响上一层支撑的内力,这样每轮求解支撑反力的过程,都属于求解一个静定…  相似文献   
8.
钢管混凝土斜柱抗剪环-环梁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了7个按实际工程2∶3比例缩尺、75°倾斜的钢管混凝土斜柱抗剪环-环梁节点试验。其中5个试件采用单调方式加载,2个试件采用低周反复方式加载。试验过程中,对环梁截面上、下环筋,环梁箍筋以及纵梁纵筋的应变分布及大小进行了量测,记录了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改变试件环梁环筋与纵梁纵筋的比例,改变环梁箍筋形式及加配特殊构造钢筋等措施,对斜柱抗剪环-环梁节点的宏观受力机理、最终破坏形态、受力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环梁合理配筋构造,抗剪环-环梁节点能够有效地传递框架梁端的弯矩和剪力;无论最终破坏发生在框架梁端还是环梁内,试件都能达到所要求的承载能力和延性;加大环梁截面高度与纵梁截面高度的比例,可将试件破坏时混凝土的压碎区由环梁斜裂缝下端转移到纵梁端下部,从而形成纵梁端发生弯曲破坏的理想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和《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探讨基坑支护的设计和计算方法,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宗瑜 《四川建筑》2002,22(1):37-39
本文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建筑结构的发展,论述了当前建筑结构发展的特点,针对我省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及采取的对策,发表了作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