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矿业工程   8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根据12206综放工作面回收期间煤自然发火的特点,制订了预防为主、安全可靠的综合治理措施。采用工作面支架后部和老空区胶体隔离、深部采空区大流量注胶、注水降温的主要措施,同时辅以连续式封闭注氮,为启封后支架回收创造了条件。在工作面启封后局部高温点的处理中,采用以注水、注胶为主的综合处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CO气体的超限,保证了工作面的顺利回收。  相似文献   
2.
吴康华 《煤矿安全》2013,44(7):21-24
采集中梁山南矿煤样,进行煤自然发火实验及相关实验。对煤氧化升温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到煤样静态吸氧量,确定了以CO气体为主、辅助以C2H4气体的煤自燃监测气体指标。建立数学模型,解算得到了煤样最短自然发火期为51 d。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中梁山南矿的概况、煤层赋存及工作面基本情况。针对复杂条件下工作面CO浓度异常状况,采取了灌注黄泥浆、采空区深部注氮结合其他辅助技术的综合防灭火措施。钻孔取气分析结果表明,采取综合防灭火措施之后,采空区CO浓度明显下降并维持在2.0×10-5以下,采空区浮煤自燃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CO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选取B3LYP/6-311基组,模拟研究CO在煤表面不同位置的吸附机理。计算结果表明:CO能够在煤体表面发生物理吸附,CO在羧基上吸附时,释放的吸附能约为151.17kJ/mol,说明吸附作用较强;而CO在煤表面其他位置吸附,吸附能为负值,说明CO需要从外界吸收部分能量才能发生吸附,也就是说,CO能够在氧化程度比较高或者高温区域附近的煤体表面吸附。  相似文献   
5.
针对龙华煤矿上覆煤层房柱式采空区高浓度CO威胁,首先采用充填封堵切断CO来源,然后注氮气降低CO浓度,最后采用局部正压通风防治CO涌出.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将上覆煤层房柱式采空区CO浓度由0.6%降至最低0.000046%,且回采过程中本煤层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未超过0.000024%.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CO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选取B3LYP/6-311G基组,模拟研究CO在煤表面不同位置的吸附特性。模拟计算结果表明:CO能够在煤体表面发生物理吸附,CO在羧基上吸附时,释放的吸附能约为151.17kJ/mol,说明吸附作用较强;而CO在煤表面其他位置吸附,吸附能为负值,说明CO需要从外界吸收部分能量才能发生吸附,即CO能够在氧化程度比较高或者高温区域附近的煤体表面吸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中梁山南矿的概况、煤层赋存及工作面基本情况。针对复杂条件下工作面CO浓度异常状况,采取了灌注黄泥浆、采空区深部注氮结合其他辅助技术的综合防灭火措施。钻孔取气分析结果表明,采取综合防灭火措施之后,采空区CO浓度明显下降并维持在2.0×10-5以下,采空区浮煤自燃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选取CO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方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应用Gaussian 03W软件,基于B3LYP/6-311G水平,模拟研究CO对煤氧吸附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O2在甲基上的吸附能约为208.47 kJ/mol,CO在甲基上的吸附能约为-129.84 kJ/mol,CO对O2在甲基上的吸附影响很小,但是对于煤自燃过程有延缓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