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金属工艺   9篇
矿业工程   15篇
冶金工业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通过浮选试验、动电位测试、显微镜观测、激光粒度分析、吸附量测定和DLVO理论研究细粒金红石在苯乙烯膦酸(SPA)体系中的絮团浮选行为。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苯乙烯膦酸对细粒金红石的絮团浮选具有良好的诱导作用;同时,溶液pH值、剪切力(搅拌速率)和搅拌时间均对絮团浮选效果有一定影响。动电位测试发现,随着SPA的加入,等电点及电位均负向移动,表明矿物与药剂之间主要发生化学吸附。激光粒度分析表明,在搅拌速度为1800 r/min和1000 mg/L SPA时,金红石颗粒的尺寸最大。此外,通过显微镜观测和浮选试验证明絮团的产生有利于细粒金红石的浮选。综上可得,SPA通过化学吸附作用能有效诱导细粒金红石的疏水絮团并增大其颗粒尺寸。最后,通过DLVO理论计算进一步验证SPA与金红石颗粒之间主要发生化学吸附作用,进而促进絮团产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低品位硫化铜矿的细菌浸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某低品位硫化铜矿为研究对象,利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ferrooxidans)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thiooxidans)的混合菌,采用摇瓶浸出、小型柱浸和大型柱浸对矿石可浸性进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矿物及其浸渣的成分;采用扫描电镜分析浸渣表面形貌及其表面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摇瓶矿浆浓度为5%,浸出55d铜浸出率为94.38%;小型柱浸处理矿石2.10kg,矿石粒度小于15mm,浸出226d铜浸出率为62.50%;大型柱浸处理矿石77.85kg,矿石粒度小于25mm,浸出285d铜浸出率为50.63%.柱浸过程中,铜的浸出速率逐渐下降;浸渣中钙含量基本不变,而元素硫的含量明显增加,且存在新的石膏相;浸出后矿石表面元素硫、钙、铁的含量明显增加,在浸出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钙结晶覆盖在矿石表面,铁在矿石表面形成沉淀,使矿石的渗透性变差,导致铜的浸出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
针对蓝辉铜矿、铜蓝和硫砷铜矿开展了表面选择性氧化浮选分离研究,并通过矿物表面接触角变化及XPS表面分析,阐明了3种矿物表面选择性氧化反应机制。结果显示,氧化剂次氯酸钙和高锰酸钾均可有效抑制蓝辉铜矿和铜蓝上浮,但对硫砷铜矿可浮性无影响; 在丁铵黑药作用下,硫砷铜矿和蓝辉铜矿接触角均达到90°,经次氯酸钙氧化后,蓝辉铜矿接触角降至15°~30°,硫砷铜矿接触角仍高于86°; XPS分析结果表明,次氯酸促进了蓝辉铜矿表面的氧化,硫元素被氧化为SO42-,以CuSO4形式覆盖在矿物表面,增加了表面亲水性,而硫砷铜矿表面As、Cu和S元素并未发生明显的氧化反应,矿物表面维持较高的疏水性。次氯酸钙实现了蓝辉铜矿与硫砷铜矿表面选择性氧化,强化了两者的浮选分离。  相似文献   
4.
细粒锡石的电解浮选及碰撞粘附机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细粒锡石电解浮选中颗粒气泡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不同粒级锡石的浮选回收率和锡石颗粒与氢气泡的碰撞机理。浮选实验在一个单泡电解浮选装置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0μm,10~20μm,20~38μm和38~74μm粒级的锡石分别与50~150μm,约250μm,约74μm和约74μm尺寸的气泡相匹配,可以获得较好的浮选回收率。因此,颗粒和气泡的大小直接影响锡石的浮选回收率。利用碰撞、粘附和捕集模型进行碰撞、粘附、分离和捕集几率的计算。理论计算结果发现碰撞几率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以及气泡尺寸(150μm)的增大而显著降低。有效的碰撞有利于粘附几率的增加,从而有利于提高浮选回收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诱导法脱砷产能不足、脱除率低的问题,开发了电解液含铋复盐沉淀法脱砷新工艺,优化沉淀条件为: 含铋复盐沉淀剂用量Bi/As摩尔比1∶1、温度55 ℃、时间30 min,此时电解液中铜、砷、锑沉淀率分别为4.75%、63.62%和91.30%; 在NaOH浓度50 g/L、液固比5∶1、温度80 ℃,时间0.5 h条件下,碱浸砷浸出率可达78.98%; 沉淀剂再生性能良好,可循环使用; 碱浸液经苛化再生循环利用,经过一次碱浸-苛化,NaOH损失率仅为2.7%。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黄铜矿半导体电学特性对其生物浸出的影响机制, 采用霍尔效应测试技术分析了3种不同来源黄铜矿的半导体电学特性, 并在45 ℃、170 r/min、2%矿浆浓度条件下进行了中等嗜热混合菌浸出试验。结果表明, 黄铜矿A的载流子浓度为-9.190×1018 cm-3, 绝对值明显高于黄铜矿B和C的载流子浓度(-3.065×1018 cm-3和-2.183×1017 cm-3); 黄铜矿A的电阻率为0.054 65 Ω·cm, 明显低于黄铜矿B和C的电阻率(0.146 9 Ω·cm和0.930 6 Ω·cm); 黄铜矿的载流子浓度、电阻率与其铜浸出率存在明显联系, 黄铜矿的载流子浓度越高、电阻率越小, 铜的浸出速率就越高, 浸出19 d后, 3种黄铜矿纯矿物(A、B、C)的铜浸出率分别为66.1%, 25.3%和21.4%; 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 3种黄铜矿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基本相同, 但黄铜矿A的腐蚀电流密度明显高于另外两者。  相似文献   
7.
通过单矿物浮选、动电位测试、吸附量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Bi(Ⅲ)在金红石-水界面的吸附行为和机制。单矿物浮选结果表明,加入Bi(Ⅲ)后,金红石的浮选回收率由62%提高到91%。添加Bi(Ⅲ)可以增加活性位点,降低壬基异羟肟酸阴离子与OH-离子之间的竞争吸附,这是Bi(Ⅲ)能够活化金红石浮选的本质。Bi(Ⅲ)吸附在金红石表面,导致Zeta电位正移,有利于壬基异羟肟酸的吸附。XPS结果显示,Bi(Ⅲ)吸附前后,钛原子周围的化学环境没有发生变化。Bi(Ⅲ)在金红石-水界面有两种吸附方式:一种是Ca~(2+)、Mg~(2+)和Fe~(2+)溶解后,Bi(Ⅲ)占据其空位;另一种是Bi(Ⅲ)以羟基化合物的形式覆盖在金红石表面。  相似文献   
8.
通过纯矿物试验和赞比亚谦比希某铜矿实际矿物试验, 研究了新型捕收剂CSU-21对黄铜矿的浮选性能, 并与现场捕收剂SIPX(主要成分为异丙基黄药)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新型捕收剂CSU-21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对黄铜矿具有很强的捕收能力, 明显强于现场捕收剂SIPX, 且CSU-21在较低用量下便可高效回收黄铜矿。实际矿石浮选结果表明, 单独采用CSU-21, 相对于采用CSU-21与SIPX(1∶1)混合捕收剂, 铜回收率明显提高。采用分段磨矿-浮选工艺, CUS-21为捕收剂, 经过一次粗选、两次扫选、三次精选的闭路浮选流程, 获得了总铜品位23.61%, 回收率90%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翠宏山某磁铁矿石在高压辊磨机中的粉碎行为,考察了比压力、辊隙对产品粒度特性和比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辊磨机破碎产品粒度均匀性和破碎比均随辊隙增加而降低,新生成-8 mm粒级比功耗随辊隙增加先降低后提高;高压辊磨机破碎产品粒度均匀性和破碎比均随比压力增加而提高,新生成-8 mm粒级比功耗随比压力增加而降低。比功耗与破碎比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相对于辊隙,比压力对高压辊磨机破碎效果的影响更大。试验结果可以为该磁铁矿石高压辊磨工艺设备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