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2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2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29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初步探求突变载荷对采煤机行走轮的影响,基于ANSYS Workbench软件对采煤机行走轮与销轨啮合进行瞬态动力分析,得出突变载荷随时间的线性变化对采煤机行走轮所受应力的影响,可为今后采煤机行走轮的设计及损坏原因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薄煤层采煤机截割部挡煤和动态特性低的问题,在分析现有截割部结构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薄煤层采煤机截割部。该截割部将行星机构外置,放置于滚筒外侧,降低了滚筒筒毂直径,增大了叶片直径,提高了装煤效果。为保证截割部的动态特性,利用Pro/E和ADAMS对常用和该截割部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并以行星架的输出扭转振动角加速度幅值为标准。研究结果表明,该截割部行星架输出扭转振动加速度小于常用截割部,波动较小,表明该截割部的动态特性较优。  相似文献   
3.
利用冲击式破碎筛分装置,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煤矸硬度相对差值、物料冲击速度和冲击次数对丢煤率和混矸率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和方差分析。分析表明:丢煤率随煤矸硬度相对差值、物料冲击速度和冲击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混矸率随煤矸硬度相对差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物料冲击速度和冲击次数的增加而增大;物料的冲击速度和冲击次数对丢煤率的影响显著,煤矸硬度相对差值对丢煤率影响不显著;3个影响因素对混矸率影响都特别显著,且主次顺序为冲击速度、冲击次数、煤矸硬度相对差值。  相似文献   
4.
 以质点在螺旋溜槽上的动力学方程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找到确定溜槽参数的关键变量为加速度。在已知导入段和标准段参数的前提下,设定非标准段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分别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椭圆方程,从而得到螺旋溜槽主要特征参数,并对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5.
针对数控加工的特点,建立以加工成本最低、生产率最高和利润率最大为目标函数,以机床性能、刀具、工件、工艺等限制因素为约束条件的切削用量优化数学模型,运用改进遗传算法对切削用量进行优化。与传统遗传算法相比,该算法采用实数编码,基于搜索点的适应值变化趋势进行定向变异并自适应地改变变异步长,局部搜索能力和全局优化能力更强。优化结果表明:在切削用量优化计算中,该方法收敛速度快,结果也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矿井建设的总体施工水平,论文针对塔式提升系统的土建与安装工作进行改进,分析了平行作业施工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并用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收缩角喷嘴的射流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Fluent仿真软件,对收缩角为5°、10°、20°、30°、40°和50°6种喷嘴在20 MPa和30 MPa压力下进行了射流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轴线方向最大速度随收缩角的增大呈递减趋势;射流稳定性以喷嘴收缩角为10°的最好;不同压力条件下同一喷嘴的射流有着相似的特性。通过仿真可以为喷嘴形状和压力泵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宫言川  杜长龙 《煤矿机械》2011,32(4):200-202
基于对柴油机防爆改装后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煤矿井下环境的特殊性,提出用配有水-空进气中冷器的增压中冷技术改进防爆柴油机性能的方案,通过分析增压中冷技术对功率及排放的影响,表明该方案可提高防爆柴油机功率并降低排放。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乳化液泵可能采取的节能措施,指出了乳化液泵流量连续调节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现乳化液泵流量连续调节的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译名为传确托辊的特点、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该装置能够较好地解决现用带式输送机托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