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层序识别及测井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岩电关系及变化特征,以便正确判识地层层序,总结生、储、盖组合和盆地演化规律,预测盆地有利储层展布趋势,指明有利勘探沉积相带和目标.由于测井资料对碎屑岩具有很高的纵向分辨率,所以主要根据自然伽马、低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测井的曲线变化幅度、形状、接触关系以及旋回性响应特征分析延长组岩性变化特征,识别沉积相类型、确定层序、层序界面,分析层序演化特征,不仅在延长组中划分出16种不同沉积相类型、4个层序界面和4个三级层序旋回,并识别出密集段、高位和低位体系域空间关系.利用测井响应特征能够较好识别延长组层序,层序演化控制了生储盖的空间组合和发育特征,低位体系域中发育的河道砂体分选性和储集性能好,是最重要的规模储层,最大洪泛期形成的地层往往是良好的生油层和盖层.  相似文献   
2.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恒速压汞等方法,对比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长6段、长8段致密储集层微观结构的差异,建立了相应的孔隙演化模式,探讨了主要成岩作用对不同储集层致密化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喉道是控制长6段、长8段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储集层渗透率越低,喉道半径越小、分布越集中、占有效储集空间比例越大。明确长6段和长8段储集层差异:(1)随渗透率增大,长8段较长6段储集层中相对大喉道对渗透率的影响作用明显增大;(2)长6段储集层中纳米级喉道与孔喉半径比的相关性更强。沉积作用决定储集层原生孔隙结构,成岩作用是储集层致密的主控因素。受长6段、长8段储集层岩石组构和绿泥石含量差异的影响,压实作用使埋深和地温更大的长81亚段储集层减孔量(15%)小于长63亚段储集层(17%);而硅质、钙质及黏土矿物胶结充填孔隙、堵塞孔喉是造成长6段、长8段储集层渗透率差异较大的关键。图15表1参34  相似文献   
3.
由于调整建模的变差函数分析比较复杂,在有些地质情况复杂的地区单纯使用随机建模方法往 往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此时可以考虑导入二维趋势面的方法来控制随机模拟。该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富 县地区长8 油层组为例,采用矢量化沉积相平面图并赋值所生成的二维趋势面进行沉积相建模,同时,使 用等容线内插法生成的二维趋势面来约束孔隙度的随机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建立的沉积相模型 和孔隙度模型分别与研究区沉积相和孔隙度平面分布特征匹配良好。同时,二维趋势面约束法也可结合 其他的建模约束法来共同约束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露头剖面、岩心资料及测井曲线频谱分析,共识别出5个长期层序、23个中期层序旋回;通过层序地层与储层的关系研究,认为A/S比值及层序界面对储层的空间展布和物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最有利的储层发育位置出现在长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下降晚期,特别是中期和长期两个级次基准面相互重叠的界面两侧,酸性孔隙流体沿着界面运移,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该项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华庆地区长63储层进行恒速压汞测试和核磁共振实验测试,研究了不同岩石物性的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虽然岩石物性不同,但孔隙半径数值分布区间差异不大,分布范围和峰值基本接近;随着岩石物性变化,喉道半径数值分布区间差异较大,储层渗透率越大,喉道半径数值分布范围越宽,孔喉结构分选性越差。岩石物性变化与孔喉半径比分布特征有关,物性越好,孔喉半径比的峰值越小,孔喉连通性越好,排驱效果越好。可动流体由孔隙和大喉道中流体共同组成,可动流体饱和度受孔隙和喉道的配置关系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专业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伊利石成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油层组为典型的致密油储层,伊利石平均含量高达9.1%是其重要特征,也是控制储层性能的关键因素。扫描电镜、铸体薄片、能谱分析、X-衍射等分析表明,合水地区长7油层组发育浊流沉积的极细砂岩,孔隙类型以长石溶蚀孔为主,且发生溶蚀的长石均为钾长石;伊利石化学成分复杂,以分散杂乱片状为主,仅分布于残余粒间孔隙内,且岩石粒度越细伊利石含量越高;与相邻泥岩相比,粘土矿物相对含量相似,但砂岩中钾长石/斜长石比值小于泥岩。合水地区长7沉积时期火山活动强烈,具有早期蒙脱石形成的地质条件,同时伊利石产状具有蒙脱石化的特征,且镜下可见大量的杂基伊利石化,表明研究区伊利石主要由大量蒙脱石等杂基转化而来;而研究区最高古地温一般不超120℃,也无外来富钾热流体的加入,不具备其他成因伊利石大量生成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8.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含油层系,岩性由湖相及三角洲相砂泥岩韵律层组成,其中含有大量的火山碎屑物质既可作为判断分析沉积物源和区域地层划分对比标志,也对油气生储特征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火山物质沉积地质背景入手,通过组分分析和沉积成岩特征研究,探讨了火山沉积物与烃源岩演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岩变化对低渗储层特征的影响。认为延长组火山物质以中酸性安山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玻屑凝灰岩为主,形成于盆地构造强烈回返期,源自盆地东部吕梁山方向,以悬浮漂移和河流挟砂带入两种方式进入湖盆,赋存状态有火山岩碎屑颗粒、火山灰填隙物、沉凝灰岩薄层以及蚀变浊沸石和绿泥石粘土矿物等方式,主要分布在长8、长7和长6油组。火山物质以及蚀变浊沸石易溶有利于储层次生孔隙形成,蚀变绿泥石矿物又保护了原生粒间孔隙,又是引起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烃源岩之上大范围沉积的火山物质加速了烃源岩演化,有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9.
铁边城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西部的鄂托克前旗—盐池—环县—千阳南北向隆起带东翼陡倾斜坡和东北翼宽缓斜坡的挟持凹陷带上,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其主力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4 5油层。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粘土矿物的组合形式等特征,认为铁边城地区长4 5期的主要沉积体系属于陆相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且属于曲流河三角洲体系。发育的主要微相类型包括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端砂坝、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微相。文中探讨了沉积相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为储集相带的预测及下一步的勘探奠定基础,为大规模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次生孔隙是砂岩储层中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而长石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即长石溶孔)往往是最重要的次生孔隙类型之一。基于热力学原理,提出了依据溶蚀产物自生黏土矿物的含量定量计算深埋条件下长石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率的新方法,即:钾长石次生孔隙率=0.28×高岭石含量或0.36×伊利石含量;钠长石次生孔隙率=0.10×高岭石含量或0.17×伊利石含量;钙长石次生孔隙率=0.014×高岭石含量或0.08×伊利石含量。在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1储层的矿物岩石学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新方法对陇东地区长81储层深埋条件下长石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率进行了计算,并与实测面孔率和溶蚀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长81储层51块样品长石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率的计算平均值为1.32%,与长石溶孔率的实测值(平均1.44%)比较接近;与溶蚀模拟实验产生的溶孔率相比,新方法的计算结果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