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0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赵官煤矿1705工作面为沿空留巷的具体情况,设计了膏体充填体与矸石带组成的不等强承载巷旁充填体,并建立了该充填体与以锚网带、锚索为支护材料的巷内支护系统相耦合的沿空巷道支护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该类巷道的围岩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为该类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土墙在公路、水利和建筑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分析鞍山高新开发区某公路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土墙的失稳特征和失稳的原因,总结出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土墙在设计和施工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4.
无煤柱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庆勇  高明涛  周明 《煤炭学报》2012,37(Z1):33-37
综合考虑沿空留巷围岩变形、采场覆岩运动规律及巷旁支护结构的特点,将沿空留巷顶板结构简化为采空区矸石、巷旁充填体及巷帮煤体共同作用的弹性力学模型,计算了该条件下的支护反力,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支护反力的主要因素是充填体宽度和充填体弹性模量,得出了巷旁充填体压缩量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UDEC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沿空留巷顶板关键岩块在弹性支撑条件下的应力状态,分别得出了充填体宽度及弹性模量与顶板下沉量的关系。综合以上分析,确定了赵官煤矿1705工作面沿空留巷巷道围岩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混凝土超声红外热像试验基础上,针对混凝土试件特点,研究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分析超声波激励下混凝土裂纹发热过程,对比发现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吻合的很好。说明建立的有限元数学模型合理,具有模拟内部缺陷发热过程的潜在能力,为超声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综合考虑沿空留巷围岩变形、采场覆岩运动规律及巷旁支护结构的特点,将沿空留巷顶板结构简化为采空区矸石、巷旁充填体及巷帮煤体共同作用的弹性力学模型,计算了该条件下的支护反力,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支护反力的主要因素是充填体宽度和充填体弹性模量,得出了巷旁充填体压缩量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UDEC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沿空留巷顶板关键岩块在弹性支撑条件下的应力状态,分别得出了充填体宽度及弹性模量与顶板下沉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明涛  王玉英 《中国矿业》2012,21(Z1):412-414,416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桁架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及突出优势。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煤巷桁架锚杆支护与锚杆的支护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桁架锚杆支护在改善巷道围岩应力状态、控制围岩塑性破坏区发育与围岩的变形方面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锚杆支护,为我国研究、试验及摧广煤巷桁架锚杆技术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下钻孔爆破水中冲击波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ANSYS/LS-DYNA3D程序模拟了水下钻孔爆破产生的冲击波传播过程,得到了地震动水压力和冲击波的波形曲线及压力数据,分析了其特性及传播规律,并利用Cole经验公式拟合模拟了取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在与炮孔轴线夹角约45°范围内,地震动水压力与冲击波叠加使冲击波峰值压力随爆距增加单调减小,Cole经验公式对水下钻孔爆破产生的地震动水压力和冲击波的传播规律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鞍山东方大厦深基坑土钉支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鞍山东方大厦工程实例介绍了土钉支护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实践证明,土钉支护技术在粉质粘土和粉土以及砂质土层中具有性能可靠、施工简便和造价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跳闸—重合闸电气操作全过程,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稳定性和发电机轴系扭振两项指标,提出了最佳跳闸—重合闸过程。发生故障时,在最佳跳闸时刻只切除故障相;瞬时故障时,在最佳合闸时刻分相重合,若重合不成功,在最佳跳闸时刻分相跳闸;永久性故障时,在最佳跳闸时刻分相跳开非故障相,闭锁重合闸。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不仅大幅提高了电力系统稳定性,增强了系统之间的联系,还明显削弱了对机组的冲击,提高系统综合效益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