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搭建30 kW浅层多级流态化颗粒换热试验台,在约1.5倍临界流化速度、换热器采用直管管束逆流形式布置时颗粒侧换热系数可达590~860 W/(m2·K)。采用双欧拉流体模型对流化床内水平埋管管束换热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偏差在10%以内。利用析因设计与线性回归模型研究颗粒粒径、颗粒导热系数和流化气体速度对流态化换热效果的影响。发现颗粒粒径是换热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流化气体速度是次要因素。对于100 MW级太阳能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系统,流态化颗粒换热温度范围为650~900 ℃,换热器热效率约为98.7%,效率约为80.6%,效能约为61.9%,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杨天锋    向铎  袁鹏  聂婧  林诚乾 《热力发电》2022,51(2):1-11
大规模储能是保障电网安全和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关键技术,是新能源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核心。对基于金属氧化物的高温热化学储能技术进行了详细综述,分析表明,单一金属氧化物储能性能受制于循环稳定性和动力学速率,而掺杂钴、锰、铜以及钙钛矿型的金属氧化物的性能有较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00 MW太阳能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与金属氧化物储能耦合系统并建立了对应的稳态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典型晴朗春分日,该系统循环热效率可达51.2%,光电转换效率可达25.2%,可实现24 h连续运行。  相似文献   
3.
杨天锋  王宇 《河南建材》2009,(4):154-155
对建筑事故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事故发生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Co3O4/CoO反应体系在不同气氛下的氧化还原动力学特性,采用Ozawa法及Kissinger法计算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活化能,并建立相应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Co3O4/CoO体系的还原反应符合一级反应模型,氧化反应符合二级反应模型;压力影响函数的引入有利于更精确地描述Co3O4/CoO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的特征和变化;当反应气体氛围中的氧浓度改变时,氧化还原反应的最概然反应机理模型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环境压力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发挥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优势,发展新型发电技术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太阳能燃气轮机发电系统的工作过程、项目试验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对集热、储热、回热和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针对关键技术指出:管式和容积式吸热器可将空气加热至600~1 000℃高温,且布置在透平机入口前技术优势更为明显;显热储热材料加热后温度可升至1 000℃以上,化学储热材料储放热温度稳定且储热密度高,可达0.5~1.0 k W·h/kg;回热器以主表面式和板翅式为主,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策略需要协同系统各部件,其优化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肖刚  陈金利  杨天锋 《太阳能学报》2019,40(12):3355-3363
为开发适合太阳能布雷顿循环的压缩空气吸热器,利用碟式聚光系统,在实际太阳辐射下研究盘管式空气吸热器运行特性。试验表明,压缩空气出口温度可达800℃以上,最高热效率达到61.2%,最大吸热功率为30.6 kW。利用Fluent建立吸热器的三维稳态模型,获得吸热器内的温度分布,指出减小采光孔尺寸,可大幅降低吸热器的辐射和对流损失,将吸热效率从56.8%提高到75.8%。建立吸热器的一维瞬态模型,阐明实际太阳辐射波动条件下吸热器的瞬态运行特性,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为10.7%,结果可为太阳能布雷顿循环系统的高温气体吸热器的设计与运行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比较直径为1 000 mm、不同边缘角的碟式一次镜结合旋转椭圆面型、旋转双曲面型、平面型及旋转抛物面型二次镜的聚光效果.除旋转抛物面型二次反射系统,其他系统的焦点位于一次镜顶点,二次镜数值孔径为02.随着边缘角的增加,旋转椭圆面型二次反射系统接收板中心的能流密度先增大后减小,二次镜的相对位置降低,遮光率减小;旋转双曲面型二次反射系统的能流密度变化不大,二次镜的相对位置升高,遮光率减小;两者均适用于二次反射低焦系统.随着边缘角的增大,平面型二次反射系统的能流密度先增大后减小;二次镜的相对位置不变,遮光率增大,适用于二次反射高焦系统.旋转抛物面型二次反射系统的能流密度随着边缘角的增大而增大,二次镜的相对位置和遮光率不变,适用于低倍聚光系统.对于误差的容忍性,平面型二次反射系统最优;旋转双曲面型优于旋转椭圆面型二次反射系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