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5篇
能源动力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的12例ALI患者临床资料,以心肌梗死溶栓(TIM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估血流灌注情况,Cooley疗效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AngioJet血栓清除术技术成功率为91.7%(11/12),平均恢复灌注时间为(1.6±0.7) h。临床成功率为83.3%(10/12),保肢率为91.7%(11/12)。TIMI分级由术前0级8例, 1级4例,改善为术后即刻0级1例,1级3例,2级8例。11例(91.7%)下肢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1例(8.3%)术后虽经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24 h,但TIMI分级仍0级且肢体缺血症状未改善,予以外科膝上截肢治疗。Cooley疗效评分显示,痊愈4例(33.3%),良好6例(50.0%),一般1例(8.3%),较差1例(8.3%),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AngioJet血栓清除术可快速恢复ALI患者血流灌注,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提高保肢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长期留置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通过CT 随访观察63例IVCF留置1~15年、平均(4.68±3.18)年患者(Aegisy 滤器12例,OptEase滤器19例,TrapEase 滤器11例,Simon- Nitinol 滤器13例,VenaTech 滤器8例)滤器相关并发症,包括滤器断裂、下腔静脉穿孔、症状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或闭塞、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复发及症状性肺栓塞(PE)再发。根据Durack分级标准,将下腔静脉穿孔分为0~Ⅳ级。记录IVCF置入后是否接受规范性抗凝治疗。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63例患者共经CT随访131次,每例患者随访1~5次,平均2.08次。结果显示,IVCF断裂6例(6/63,9.52%),含OptEase 2例(2/19,10.53%),TrapEase 4例(4/11,36.36%);Ⅰ级以上下腔静脉穿孔22例(22/63,34.92%),含Aegisy 1例(1/12,8.33%),OptEase 2例(2/19,10.53%),VenaTech 4例(4/8,50%),TrapEase 3例(3/11,27.27%),Simon- Nitinol 12例(12/13,92.31%),Simon- Nitinol滤器穿孔发生率高于其它4款滤器(P<0.05);症状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或闭塞5例(5/63,7.94%),含OptEase 1例(1/19,5.26%),TrapEase1例(1/11,9.09%),Simon- Nitinol 3例(3/13,23.08%);DVT复发8例(8/63,12.70%),含OptEase 3例(3/19,15.79%),TrapEase 1例(1/11,9.09%),VenaTech 1例(1/8,12.50%),Simon- Nitinol 3例(3/13,23.08%),规范性抗凝患者DVT复发发生率低于未规范抗凝患者(P=0.044);再发症状性PE 1例(1/63,1.59%),为置入Aegisy(1/12,8.33%)且未规范抗凝治疗患者。结论 IVCF长期留置并发症并不少见,尤其是下腔静脉穿孔及DVT复发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对未取出IVCF的CT随访观察,尽早发现相关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同时重视IVCF置入后规范性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值的变化,结合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8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抗凝组(A组)20例、置管溶栓组(CDT,B组)40例和顺行性溶栓组(C组)20例。为防止致命性肺栓塞(PE)发生,B、C组患者溶栓前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溶栓药物均采用尿激酶,总量均为50万 u/d。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开始2、4、6、8 d,治疗结束时)的D-二聚体值,同时计算各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及血栓清除率,采用统计学方法评判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及D-二聚体与血栓溶解体积、血栓清除率的关系。结果 A、B、C组患者治疗前的D-二聚体均值分别为(0.83 ± 0.21)μg/ml、(0.83 ± 0.28)μg/ml、(0.82 ± 0.20)μg/ml,治疗后分别为(0.30 ± 0.98)μg/ml、(0.31 ± 0.12)μg/ml、(0.33 ± 0.11)μg/ml,与正常临界值(0.5 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间治疗前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时间点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血栓清除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治疗全程看,D-二聚体值与血栓清除率无相关性(Pearson系数 = 0.028,P = 0.538)。B、C组第2天的D-二聚体峰值与对应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呈直线相关关系(R2=0.970,P = 0.000)。B、C组D-二聚体峰值与治疗结束后血栓清除率呈正相关(Pearson系数 = 0.547,R2 = 0.299,P = 0.000)。B、C组在治疗第8天前有24例(40%)D-二聚体值已降至正常值范围,结合造影图像比较,其中5例在治疗第8天前血栓清除率已达100%,其余19例继续溶栓后血栓清除率较前(D-二聚体值降至正常值时所对应的血栓清除率)无明显变化。在第8天前未降至正常范围内的36例(60%),继续溶栓后血栓清除率继续增加。结论 D-二聚体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再发血栓形成,对治疗效果起到预测作用,同时能为停止溶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气囊压力带在辅助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溶栓治疗中阻断浅静脉的压力值范围,既能有效溶解血栓又能提高患者舒适度,为实施个体化、规范护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 80例下肢DVT患者分为改良型气囊压力带组(研究组)和传统表式血压计袖带组(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经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每日尿激酶用量相同。两组患者阻断下肢浅静脉血流的压力值在下肢静脉造影时测定,即下肢深静脉显影时的气囊压力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腿围消肿率、平均血栓清除率及舒适度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下肢浅静脉血流阻断压力为65~75 mmHg,平均(70±5) mmHg;对照组下肢浅静脉血流阻断压力值为60~85 mmHg,平均值(70±10) mmHg。两组患者的腿围消肿率、不同时间点的平均血栓清除率、舒适度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与传统表式血压计袖带相比,应用改良型气囊压力带阻断下肢浅静脉血流可以获得较好的溶栓疗效,且治疗过程中患者舒适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年和中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334例临床确诊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n=86)和中老年组(≥45岁,n=248),比较两组肥胖、吸烟、DVT家族史、DVT病史、恶性肿瘤、静脉曲张、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避孕药、慢性肾功能不全、妊娠/产后、骨折、手术、外伤、长期制动等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青年组DVT获得性危险因素依次为妊娠/产后(29.1%)、肥胖(10.5%)、手术(9.3%)、口服避孕药(8.1%),中老年组依次为骨折(20.6%)、恶性肿瘤(17.3%)、肥胖(13.3%)、手术(12.9%);两组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骨折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DVT致病获得性因素存在年龄差异,青年人以妊娠/产后、肥胖等因素居多,中老年人以骨折、恶性肿瘤因素居多,临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