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0篇
机械仪表   2篇
轻工业   1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伟德  周亮  万春鹏 《机械制造》2021,59(9):75-80,84
主轴回转误差是超精密领域的一个重要参数,准确测量主轴回转误差,对控制主轴运动、提高加工精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主轴回转误差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现有的主轴回转误差测量技术可以分为探针法、光学法、刻痕法,对探针法中常用的反转法、多点法、多步法进行了原理论述与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新余蜜橘为试材,研究在贮藏温度(5±1)℃,相对湿度(RH)85%~90%条件下,桂枝提取液对新余蜜橘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贮藏中后期(30~90d),桂枝提取液能显著减少新余蜜橘烂果数,降低果实失重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延缓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VC及总糖含量的降解速率,维持贮藏后期较高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以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从而能有效保持果实采后的贮藏特性,延长保鲜期。  相似文献   
3.
药食两用植物茼蒿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是一种菊科(Compositae)茼蒿属(Chrysanthemum)药食两用植物,目前对其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报道较多。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茼蒿中主要含有黄酮、酚酸、倍半萜内酯、单萜烯、二萜、甘油二酯糖苷、生物碱、植物甾醇、杂环化合物、聚乙炔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等多种类型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和酚酸类活性成分为茼蒿中主要的化学成分,它们广泛存在于菊科植物中。茼蒿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镇咳祛痰、植物化感作用、杀线虫、抗肿瘤、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昆虫拒食、护肝和抗菌等。黄酮和酚酸类成分是茼蒿发挥植物化感作用和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聚乙炔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是茼蒿发挥昆虫拒食和抗菌作用的活性物质;萜类化合物尤其是倍半萜内酯则是茼蒿抗肿瘤和抗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婺源不同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婺源地区2个本地茶树品种(本地群体种和上梅洲)及3个引进品种(翠峰、迎霜、赣茶2号)为材料,制成婺源茗眉绿茶成品,通过对这5份成品绿茶进行品质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来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婺源茗眉的适制性和制茶品质,为选择合适茶树品种并推广婺源茗眉提供理论依据。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翠峰总分最高,品质最好,其他依次是上梅洲、赣茶2号、本地群体种和迎霜。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5份成品茶水浸出物含量在42.23%~44.28%之间;茶多酚含量均普遍较高,在30.12%~31.18%之间;而咖啡碱含量普遍偏低,在2.18%~2.4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含量赣茶2号最高,为3.84%;儿茶素总量差异显著,在8.04%~9.45%之间。从生化成分测定和感官审评结果可以看出翠峰和上梅洲所制婺源茗眉茶品质最好,是最适宜制作婺源茗眉的茶树品种。  相似文献   
5.
万春鹏  周亮  顾伟德 《机械制造》2021,59(12):69-72,98
圆度和圆柱度是圆柱体零件的重要检测项目.针对目前圆柱体零件圆度与圆柱度采用人工接触式测量,存在效率低、精度差、易损伤零件等缺点,设计了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圆柱体零件圆度与圆柱度非接触测量系统.这一测量系统基于误差分离技术,利用标准球和标准环规测量,分离出偏心误差、回转运动误差、导轨误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通过自律验证法,基于这一测量系统对不同圆柱体零件进行多组对比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一测量系统检测精度达到10 μm,可以实现圆柱体零件圆度和圆柱度的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6.
桂枝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柑橘青、绿霉菌及猕猴桃灰霉菌等17种植物病原菌为指示菌,分别采用杯碟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桂枝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桂枝提取物具有较广泛的抑菌谱,对这17种供试病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对柑橘青、绿霉的抑菌圈大小分别为(32.67±0.23)mm和(30.50±0.17)mm,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125mg/mL和6.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FC)分别为6.25mg/mL和12.5mg/mL,而在其他15种植物病原菌中,桂枝提取物对车前草穗枯菌的活性最强,半抑制浓度(EC50)为0.4386mg/mL,对其他病原菌的EC50为1~22mg/mL。  相似文献   
7.
利用牛津杯法筛选出对柑橘绿霉病菌(指状青霉)有最佳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提取物,并通过测定培养液电导率变化等对其抑菌机理作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桂枝、桂皮、香薷等乙醇提取物对指状青霉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圈均在20 mm以上,其中以桂枝的抑菌活性最佳,对指状青霉的抑制圈大小达31.56±0.66 mm,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分别为6.25mg/mL、12.5 mg/mL,且其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化学杀菌剂百可得。同时桂枝提取物对指状青霉菌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发育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提取液处理浓度为50 mg/mL时,孢子萌发抑制率高达99.007%,菌丝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菌丝体可溶性蛋白及总糖含量分别只有1187.18μg/g及0.307%,菌丝形态呈现畸形甚至断裂,因而桂枝提取物对柑橘绿霉病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其抑菌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扰乱菌丝物质代谢活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发新余蜜橘保鲜的新技术和延长其贮藏时间,探讨50 mg/mL丁香乙醇提取液复配1.0%羧甲基纤维素、700 mg/L柠檬酸、1.0%蔗糖酯及1.0%丙酸钙制成可食性复合涂膜,在常温(20±1℃)下,考察复合涂膜处理对新余蜜橘果实保鲜效果及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复合涂膜显著降低新余蜜橘果实常温贮藏期间腐烂率和失重率,两者的减少幅度分别为对照组的27.3%和24.6%,延缓了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有效抑制了果实呼吸强度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同时还能保持果实较高SOD、POD、PPO和PAL活性,延缓果实衰老。与CMC涂膜相比,加了丁香提取液的复合涂膜可显著降低果实的腐烂,对果实品质无不良影响,同时可以诱导PPO和PAL活性的上升,提高新余蜜橘果实的抗病性。丁香提取液可食性复合涂膜用于新余蜜橘的常温保鲜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以意大利青霉菌(Penicillium italicum)为供试菌,研究桂枝主要抑菌活性成分肉桂醛、肉桂酸的抑菌机制。通过测定肉桂醛、肉桂酸对供试菌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形态、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以及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以阐明二者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肉桂醛溶液对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FC)分别为0.025 mg/m L和0.1 mg/m L,肉桂酸溶液分别为0.1 mg/m L和0.4 mg/m L;与对照组相比,经处理的菌体,其孢子萌发率降低,菌丝扭曲膨大或断裂,细胞膜渗透率增强,菌体内可溶性糖及蛋白质含量减少,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活性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肉桂醛和肉桂酸能有效抑制意大利青霉菌的孢子萌发,阻碍菌体生长,破坏细胞膜致使通透性增加,内含物外渗,且能有效破坏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过程,菌体能量代谢途径受阻,从而抑制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此项目研究了新疆野生樱桃李叶乙酸乙酯活性部位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采用甲醇浸泡提取野生樱桃李叶,依次采用环己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其醇提物。乙酸乙酯活性部分采用MCI (Middle Chromatogram Isolated Gel)大孔树脂柱粗分离,后续进一步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ODS (Octadecyl silane)反向硅胶柱和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NMR)数据并与相关参考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从野生樱桃李叶中共分离并鉴定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1),槲皮素-3-O-β-D-木糖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山柰酚-3-O-β-D-木糖苷(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反式-二氢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9),顺式-二氢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0),顺式-二氢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1)。所有黄酮类成分均为首次从新疆野生樱桃李叶中分离鉴定,槲皮素和山柰酚糖苷是其主要的黄酮类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