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8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4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2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成胞率、中性蛋白酶活性及对24种抗生素的耐受性,从中筛选优良芽孢杆菌。结果表明,从6株芽孢杆菌中筛选得到3株成胞率和产中性蛋白酶均较好的芽孢杆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LCC1-0552、BLCC1-0615和地衣芽孢杆菌BLCC1-0441,液体发酵24 h后,成胞率较高,均达到98%;中性蛋白酶活性分别为90.58 U/mL、100.32 U/mL和24.72 U/mL。其中,枯草芽孢杆菌BLCC1-0615固体发酵玉米-豆粕型常规饲料产中性蛋白酶活力最高,发酵48 h时达到2 154.49 U/g。3株芽孢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不一致,其中枯草芽孢杆菌BLCC1-0615对24种抗生素中的17种表现敏感,敏感率最高为70.83%。因此,确定优良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LCC1-0615,其成胞率、产中性蛋白酶能力好及对抗生素耐受性较低,具有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畜禽饲料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侯楠楠  王梅  王倩  陈静  谷巍  谢全喜 《中国酿造》2022,41(9):124-0410
该研究以实验室保藏的优良乳酸菌为研究对象,探究6株乳酸菌液体和固态发酵豆粕产有机酸的变化。结果显示,6株乳酸菌MRS培养基液体发酵和固态发酵豆粕产酸效果均存在较大差异。菌株MRS培养基发酵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LCC2-0410、BLCC2-0069总酸含量分别为18.90 g/L、18.25 g/L,显著高于其余4株菌(P<0.05)。固态发酵豆粕结果表明,使用植物乳杆菌BLCC2-0410发酵后豆粕pH值可下降到4.33,总酸含量最高为33.73 g/kg,乳酸含量为18.91 g/kg,酒石酸含量为10.43 g/kg,柠檬酸含量为3.79 g/kg,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因此,确定发酵豆粕产酸的最适菌株为植物乳杆菌BLCC2-0410。  相似文献   
3.
以实验室保存的性能优良的乳酸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薄层层析(TL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筛选出高产苯乳酸的菌株,并利用该菌株对豆粕进行固体发酵,研究其对发酵豆粕的微生物、pH值、水分含量、粗蛋白、酸溶蛋白、总酸和苯乳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得到3株产苯乳酸的菌株,其中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LCC2-0069为高产苯乳酸的菌株,其以3 g/L苯丙酮酸为底物发酵48 h时发酵液中苯乳酸含量最高为4.39 g/L。利用该菌株固态发酵豆粕3 d时,乳酸菌活菌数>109 CFU/g,霉菌活菌数≤10 CFU/g,大肠杆菌未检出;pH值降至4.5左右,水分、粗蛋白、酸溶蛋白、总酸和苯乳酸含量分别为36.78%、46.65%、10.51%、26.37 g/kg和424.02 mg/kg,发酵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利用传统生物发酵技术生产苯乳酸,并对高产苯乳酸菌株种属、安全性以及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得到1株高产苯乳酸菌株BLCC2-0069,该菌株发酵24 h后发酵液中苯乳酸的含量为1.26 g/L;借助菌株形态观察和16S r DNA序列鉴定,初步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 plantarum);该菌株培养4 h进入对数生长期,10 h进入稳定期,活菌数可达到1.78×109 cfu/mL。通过对该菌株的小鼠体内安全评价,初步确定该菌株的体内安全性。同时还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LCC2-0069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3.00 g/L苯丙酮酸为底物时发酵液中苯乳酸产量最高可达3.96 g/L。综上,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LCC2-0069对小鼠无毒,具有较高生物安全性,直接发酵苯乳酸的产量可达到1.26 g/L,添加底物发酵苯乳酸产量可达到3.96 g/L。研究结果可为菌株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侯楠楠 《电子测试》2016,(23):172-173
互联网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的产业发展,在此严峻背景下,电视产业的生存与长远发展需与新媒体时代的产业特点相结合,逐渐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电视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入手,对其新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以小麦秸秆和玉米面为底物,对照组不添加其他物质,试验组1同时添加2.0‰复合益生菌和5%的纤维素酶,试验组2只添加2.0‰复合益生菌,将其于32 ℃固体发酵72 h。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和纤维素酶联合发酵小麦秸秆具有酸香味、松散不黏手且呈淡黄色;固体发酵72 h后pH值最低(3.89),霉菌活菌数低于对照2.27个数量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未检出;与未发酵小麦秸秆相比,菌酶联合发酵小麦秸秆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分别降低22.16%、16.42%、14.90%和57.48%,乳酸含量提高了5.07倍。在该试验条件下,该菌酶复合制剂发酵小麦秸秆可显著提高其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为黄贮小麦秸秆添加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微生物青贮剂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两种不同的青贮发酵剂对全株玉米进行发酵,观察发酵8 d、10 d、20 d、40 d两种青贮发酵剂对全株玉米微生物消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两种青贮发酵剂处理后,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均有酒香味;发酵前期(8 d、10 d)乳酸菌生长迅速,酵母菌生长相对缓慢。两种发酵剂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pH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差异不大,但对总酸、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影响差异较大,青贮发酵剂B适合短期发酵使用,而青贮发酵剂A适合长期发酵保藏使用。两种青贮发酵剂处理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的限制因子(挥发性盐基氮、霉菌、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固态发酵豆粕,通过测定发酵豆粕的感官品质、pH值、有益微生物含量、营养指标及卫生指标,比较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对豆粕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豆粕发酵的最优益生菌发酵剂。结果表明,益生菌发酵剂A和C对发酵豆粕的感官性状影响不大,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均能够显著降低发酵豆粕的pH值、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霉菌数量(P<0.05),显著提高有益微生物数量、粗蛋白、酸溶蛋白、总酸和有机酸含量(P<0.05)。三种益生菌中以益生菌发酵剂A和益生菌发酵剂C效果即乳酸菌和酵母菌固态发酵豆粕效果较好,结合成本考虑优先选择益生菌发酵剂C。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学生的选课动机和学习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选课动机和学习现状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改进体育教育系瑜伽专修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选择7种丁酸梭菌(编号为D1~D7),分别从贮存稳定性、耐热特性、人工胃液耐受性、抗生素抗性以及丁酸产量等方面对丁酸梭菌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7种丁酸梭菌室温及-20 ℃存放240 d后,存活率分别为50.00%和59.00%,高于其他菌粉;在70~100 ℃热处理10 min后,菌株D2存活率均为100.00%,110 ℃处理10 min存活率为48.49%,120 ℃处理10 min存活率为37.00%,耐热性最好;耐人工胃液试验中,pH 2.0处理2 h后,菌株D2耐受性最好,存活率为100.00%;抗生素抗性试验中,7种丁酸梭菌均对链霉素、甲氧嘧啶表现出抗性。此外,菌株D2在发酵24 h和48 h后,其丁酸含量分别为8.31 g/L和8.26 g/L,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菌粉(P<0.05)。7种菌粉相比较,菌株D2性能更为优良,为丁酸梭菌的贮存及性能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