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5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6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丝织品老化机理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古代丝织品的老化机理,并指出丝织品的老化实质是蛋白质的降解过程。介绍了目前对丝织品进行人工老化研究的方法以及对化丝织品的研究手段;综述了影响古代丝织品老化的因素及其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壳聚糖的反应性和水溶性,将壳聚糖与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反应,合成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HTCC),再将HTCC与N-羟甲基丙烯酰胺反应,合成带有纤维反应性基团的水溶性O-甲基丙烯酰胺壳聚糖季铵盐(NMA-HTCC)。在碱性条件下,NMA-HTCC可直接与棉纤维形成共价键。将NMA-HTCC应用于棉织物的后整理,结果表明,NMA-HTCC改性棉织物的抗皱性能和抗菌活性均显著提高,即使水洗50次,棉织物仍具有较好的抗皱性和抗菌活性。此外,NMA-HTCC改性棉织物的防缩性能明显提高,而白度和力学性能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4.
锡盐作用下桑蚕丝与柞蚕丝的形态及应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林红  陈宇岳  周静洁 《丝绸》2002,73(3):12-14,22
对经锡盐处理过的桑蚕丝和柞蚕丝进行了微观形态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发现增重处理后真丝纤维的抗侵蚀性被改变,桑蚕丝的内应力减小,蠕变伸长变大,与桑蚕丝相比,亻蚕丝的增重率较大,应力变化与桑蚕丝不同,随增重率的提高,应力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自制的壳聚糖季铵盐(简称HTCC)对微溶丝纤维进行处理,并对比和分析了处理前后微溶丝纤维的表面微观形态、结晶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微溶处理使普通桑蚕丝纤维发生溶胀、分纤,内部形成微孔穴。经HTCC溶液处理后,微溶丝纤维表面有明显的纵向条纹及附着物,结晶度提高,强度和伸长率增大,刚度增强。  相似文献   
6.
紫砂陶,越来越受人们所赏识与收藏,作为其实用性的一面,当然是不可否认的受欢迎的内容之一,但若把这看作是主要因素,恐怕是先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7.
周静洁 《江苏陶瓷》2007,40(F06):7-8
紫砂陶,越来越受人们所赏识与收藏,作为其实用性的一面.当然是不可否认的受欢迎的内容之一,但若把这看作是主要因素。恐怕是先之偏颇的。因为若大的物质世界,可供品茶实用的器具很多,为什么人们对紫砂壶情有独钟呢?究其原因,应是其紫砂陶造型的文化性、艺术性与其表现出的特有气质及材质结构的特殊性,使人迷恋,奉若珠玉。  相似文献   
8.
0引言 风卷乾坤,世事变迁.当今社会,速度和变化成了发展的主旋律,艺术也呈现出了同样的状态.在反映时代的流行元素中,传统经典依然势不可挡,人们用宽容与理智的眼光,接受流行大势中的传统风潮,而只有经得起岁月洗练,真正具备内涵价值的艺术,方能在当今的舞台上继续大放光彩.紫砂壶艺,显然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它传承经典,不断创新,赏用兼具,迎合了各个时代人们的品味,成为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紫砂壶艺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名人辈出,精品不断,薪火相传.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沏茶品茗的实用茶器,紫砂壶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赢得了人们的一致青睐,与此同时,它更以丰富精彩的艺术语言(造型装饰、材质、文化情结等),博得人们内心的共鸣.它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开始富有艺术品位,亦令我国陶瓷美术增添了来自紫砂壶的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9.
紫砂艺人是把中国传统艺术和民族工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紫砂花器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供春壶"开始,世世代代的宜兴紫砂艺人们就传承模仿,又不断创新,后来的"南瓜壶"、"梅桩壶"、"鱼化龙"、"报春壶"等等,都成为一代经典,绽放出紫砂艺术更为绚丽灿烂的独特魅力。紫砂壶"玉瓯香青"把梅花的清香、竹叶的青翠在玉瓯一般的茶具上完美呈现,再加上老辣的文字刻绘,使得这把紫砂壶书卷味、金石味、人文味和谐统一,让人观之如痴如醉,其中寓含的人文雅韵更是我们生活之中的美学典范、精神世界的美好寄托。  相似文献   
10.
周静洁 《内燃机车》2006,(10):26-27
介绍了低恒速装置在机车上的应用,阐述了低恒速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展望了该技术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