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机器视觉技术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多,系统实现困难,制约了该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图像算法研究,提出可重用的机器视觉算法库,采取参数化设计,在多个线阵CCD相机应用项目中得到实用,加速了项目进度,有利于机器视觉系统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竹纤维/天丝/棉混纺织物的生产工艺,结合三种原料的特点,确定纺纱工艺流程,对纺纱、织造各工序采用的主要工艺措施进行了合理地选择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精确计算潜流带内的水动力交换量始终是一个挑战,而新兴的温度示踪方法在这方面的应用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介绍温度示踪理论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大克泊湖(西侧)为例,进行潜流带水动力交换量的计算,其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内地下水流方向为地下水补给湖水,渗流速度大小为0~2 cm/d,累计交换量为2.35 cm。此外,通过与水动力学方法渗流速度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表明温度示踪方法在潜流带孔隙水渗流速度计算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适用于潜流带内水动力交换量的精确计算。  相似文献   
4.
探问城市     
勿容赘言,城市问题是中国当前与今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它关联到人类整个文化问题.既是横向的.又是纵向的,既形而上.又形而下,远比别的问题.比如音乐问题或艺术问题都要综合得多。这样的大问题,想在一两次论坛、一两份研究中得到答案.都是不可能的。策略性地采用"问"这样的方式.提出意见.指出问题、提请注意.无疑是恰当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织物疵点检测主要采用人工检测,检测精度、速度、检出率都较低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织物疵点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硬件设计.并为之设计了完整的系统软件.经实验验证,该系统具备理想的检测能力,能满足实时在线检测的要求,可以有效检测出生产线上的疵点.  相似文献   
6.
对青岛某空气源热泵+地板供暖系统运行数据进行了实测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节能、舒适的特点。指出通过采用间歇运行和减小盘管间距等方法,可以进一步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当前网络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学院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以"任务驱动"及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实用性教学方法,此教学改革方案的提出,为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工字钢悬挑钢管外脚手架的安全验算中扣件普遍按照铰接节点考虑,施工中多根据经验选择搭设参数,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架体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室内试验确定直角扣件在不同紧固力矩值下的弯矩—转角关系曲线,结合搭设高度19.2m的实际工程,运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建立考虑扣件节点半刚性的三维模型,分析扣件不同紧固力矩对工字钢悬挑钢管外脚手架变形的影响.得出直角扣件紧固力矩值设置为40N·m时,该工程挠度变形最为合理.研究方法和结论适合应用于相似架体设计.  相似文献   
9.
潜流带(即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带)是位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具有物理、化学、生物梯度的饱和含水带。潜流带内发生着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改善水环境质量和维持水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河床沉积物结构特征、水文特征、环境特征、生物群落格局、物质输入等因素的影响,潜流带内C、N、P元素以及有毒金属元素(Fe、Mn、As、Hg等)会发生氧化-还原、吸附与解吸、沉淀与溶解、生物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原位监测、数值模拟、原位培养和地球物理探测等技术是潜流带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手段。未来针对潜流带的研究可以从监测和数值模拟技术、河床沉积物变化特征以及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Cr-Ni-Mo和Mn-Mo-Ti超高强高韧性马氏体钢的耐磨性进行分析。冲击磨损结果表明:在2.5 J冲击能量作用下,随冲击磨损时间的增加,Cr-Ni-Mo钢的耐磨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耐磨性可高达5.8 h·g~(-1)。而Mn-Mo-Ti钢的耐磨性则随着冲击时间的增加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由5.9 h·g~(-1)逐步降至3.2 h·g~(-1)。Cr-Ni-Mo钢和Mn-Mo-Ti钢的磨损机制均由犁削机制、塑变疲劳机制和磨料嵌入机制组成,其中犁削机制为主要的磨损机制。在近磨面区(距磨面20~300μm),马氏体基体快速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组织。Cr-Ni-Mo钢中析出的细小弥散的析出相有助于改善其耐磨性,而Mn-Mo-Ti钢中析出的粗大碳化物导致Mn-Mo-Ti钢的耐磨性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