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轻工业   9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香君  段杉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2):112-119,127
本文通过对细菌16S rDNA 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FQ-PCR)研究35 ℃发酵条件下鱼露的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发现发酵初期细菌数量快速下降,到后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鱼露中细菌群落组成复杂,在测序得到的所有细菌OTUs中共注释出37个门、238个属,但有50%左右的OTUs未能注释到属。发酵8个月后,继续增加发酵时间,鱼露中的细菌组成变化不明显。在门的水平上,在鱼露发酵的各个阶段中细菌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属分类的水平上,优势菌主要有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不动菌属(Acinetobacter)等。发酵前2个月,优势菌是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23.39%)、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5.34%)、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3.05%),发酵12个月时,主要优势菌中变形菌门中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3.62%)、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3.23%)、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1.20%)为主,而厚壁菌门以不动菌属(Acinetobacter,9.14%)、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8.77%)、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6.78%)为主,其中耐盐和嗜盐的乳酸菌主要有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  相似文献   
2.
从锰矿山的生产实际出发,提出为了保证矿山持续生产,充分发挥现有矿山的生产潜力,延长矿山寿命,应扩大维简费提取范围,建议将原单纯按产量提取维简费的办法更改为按产、剥、掘总量提取。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湖南锰矿山的生产现状,就如何发挥湖南锰矿资源优势,提高锰矿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食品中磷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一直是食品领域研究的热点。蛋白质是食品组分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其功能特性和结构的变化对食品品质影响较大。磷脂是一种有效的天然乳化剂,是重要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已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中。磷脂与蛋白质通过疏水相互作用、氢键等方式结合,进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本文对食品中大豆蛋白、酪蛋白、乳清蛋白、肌原纤维蛋白等蛋白质与磷脂相互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磷脂改善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和提高食品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发酵法和乙酸结合酸性蛋白酶(酶法)提取甲壳素过程中蛋白酶活力对灰分脱除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了酶法、发酵法和化学法提取的甲壳素的性质差别。研究结果表明:蛋白酶可促进甲壳素中灰分的脱除。酶法和发酵法甲壳素各项指标均很接近,但与化学法甲壳素有一定差异。其中,酶法和发酵法甲壳素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80%和5.91%、灰分含量分别为1.08%和1.02%、结晶度分别为85.8%和86.4%及溶液黏度分别为57 m Pa·s和59 m Pa·s均明显高于化学法甲壳素,而化学法甲壳素中蛋白质含量为1.24%,灰分含量为0.23%,结晶度为79.8%及溶液黏度为48 m Pa·s;而前二种甲壳素的脱乙酰度低于化学法提取的甲壳素。以上说明酶法和发酵法对甲壳素分子的降解和脱乙酰作用以及结晶结构的破坏均较小。  相似文献   
6.
王香君  黄寅 《微波学报》2010,26(Z1):499-501
以S 波段、输出平均功率50kW 速调管输出腔为例,通过CST 软件计算输出腔表面电阻引起的功率损耗和漂移头截获的电子注功率;利用ANSYA 软件,模拟了输出腔表面的温度分布。通过改进冷却水路设计,相对有效地保证工程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文中研究了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定量细菌和真菌数量的条件,通过比较多对引物的扩增效果,确定分别采用16S rDNA细菌通用引物63F-335R和18S rDNA真菌通用引物0817F-1196R扩增细菌和真菌,并确定退火温度均为60℃。采用多种细菌和真菌对上述条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无论单一菌种或混合菌种,在上述条件下扩增效率E均在90%~120%范围内,所得标准曲线决定系数R~20.98,符合定量要求。用此方法定量鱼露和虾油的微生物,结果显示鱼露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在3.16×10~4~3.16×10~5个/m L范围内变动,数量远高于真菌数,而且该法测得的细菌和真菌数比平板计数法高1~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模拟鱼露体系,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及转录组测序的手段研究了接种Pediococcus pentosaceus对鱼露发酵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Pediococcus pentosaceus可显著提高鱼露中Glu、Gly、Ala、Ser、Asp等良好风味氨基酸的含量,降低Phe等不良风味氨基酸含量;并且鱼露的挥发性成分中烃类、酯类的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大幅减少,芳香族化合物的种类大大减少但总量大幅增加;而醛类、酮类、酸类和胺类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显著增加;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接种Pediococcus pentosaceus可显著改善鱼露的鲜味和香气。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模拟鱼露中Pediococcus pentosaceus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代谢最为活跃,且处于最活跃的代谢通路中的氨基酸也是鱼露中含量变化最大的氨基酸;还发现Pediococcus pentosaceus有较强的蛋白酶和肽酶活性;柠檬烯和松萜的降解也是Pediococcus pentosaceus的主要代谢通路之一,该通路与挥发性成分的产生有关;本研究未发现Pediococcus pentosaceus在模拟鱼露发酵过程中有氨基酸脱羧酶表达。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温度发酵下虾油菌相的变化,采用酶谱电泳研究了虾油蛋白酶系的变化,并结合测定各质量指标以探索细菌在虾油发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虾油中细菌数量远高于真菌数量,显示了细菌对发酵的重要贡献。虾油菌相复杂,且不同温度下菌相差异很大;发酵中菌相及蛋白酶系均呈现动态变化,25℃和35℃发酵的虾油中蛋白酶失活较少,且存在大量Tetragenococcus,Virgibacillus等产生良好风味成分的细菌;而45℃的虾油中蛋白酶失活严重,且检出的细菌与产生良好风味无关,感官评定也最差,因此,45℃不适合发酵虾油。发酵30 d时,虾油中的氨基酸态氮、无盐可溶性固形物、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三甲胺(TMA)等均达到峰值,此后各指标基本恒定,但菌相仍变化较大且有1种新蛋白酶出现,而且虾油风味继续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桑椹酒酿造过程中花色苷的变化规律,试验测定了桑果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液中花色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主发酵前2 d,发酵液中花色苷含量显著增加,之后则逐渐减少;花色苷含量在其主发酵、后发酵和降酸阶段分别降低了89.8, 95.63和38.89 mg·L~(-1);在陈酿阶段室温未避光、室温避光和低温避光条件下分别降低了165.49,93.39和35.37 mg·L~(-1)。试验初步探明原料中花色苷的保留度以及生产各阶段花色苷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提高桑果酒酿造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