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佛手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乙醇回流法提取佛手黄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得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优化分析,优化佛手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佛手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3%,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 min,料液比1:31 g/mL。在此条件下黄酮得率为1.34%;佛手黄酮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为0.8 mg/mL,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为0.07 mg/mL。ORAC(总抗氧化能力)为20.18 μmol TE/g。以上结果表明,佛手黄酮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2.
以广佛手精油为原料,对其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包括壁材组合、乳化工艺(乳化剂组成及用量、芯壁比)及喷雾干燥条件(进风温度、雾化器频率、进料流量)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最优的微胶囊化工艺参数,进而对精油微胶囊产品的品质及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的广佛手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为:(1)壁材组合(阿拉伯胶:β-环糊精:麦芽糊精)的最佳配比为9:7:4 (g/g/g);(2)乳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复合乳化剂配比(单甘酯:蔗糖脂肪酸酯)为3:7(g/g),用量为0.8%、芯材与壁材配比为3:7(g/g);(3)喷雾干燥的最佳条件为:进风温度180℃,雾化器频率30 Hz,进料流量55 m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制得的广佛手精油微胶囊具有较好的感官、物化特性及缓释性能,其包埋率高达85.32%,溶解度为93.25%,含水量低至2.65%,加热15 h挥发率只有12.24%,比未微胶囊化产品降低了79.47%。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所制备的佛手精油微胶囊颗粒表面连续,呈较光滑的球形。因此,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广佛手精油微胶囊化产品具有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低温连续相变萃取鱼油后的脱脂蓝圆鲹鱼粉为原料,研究了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技术对脱脂蓝圆鲹鱼粉基本成分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圆二色谱(CD)研究了该萃取技术对脱脂蓝圆鲹鱼粉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利用碱性蛋白酶酶解脱脂蓝圆鲹鱼粉制备蓝圆鲹抗氧化肽,通过正交试验进行酶解工艺优化。结果表明:脱脂蓝圆鲹鱼粉的水分含量为5.38%,灰分为4.29%,粗脂肪为0.23%,而粗蛋白高达83.78%;通过FT-IR结果可知,脱脂蓝圆鲹鱼粉中蛋白的刚性及韧性结构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再经过CD验证,发现脱脂蓝圆鲹鱼粉的蛋白内部保持了完整的二级结构。综上可知,低温连续相变萃取鱼油不会对脱脂蓝圆鲹鱼粉的蛋白结构和活性造成破坏;碱性蛋白酶酶解制备抗氧化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 (w/v),酶解温度50℃,加酶量8000 U/g·pro,pH9.5,在此条件下测定酶解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9.99%±0.13%。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滤、凝胶过滤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对南美白对虾虾头、虾壳蛋白质的酶解液进行分离纯化,以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为指标,制备纯度较高、抗氧化活性较强的抗氧化肽,同时,采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模型对其体内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酶解液经超滤分离后,分子质量为3~10?kDa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将该组分采用凝胶过滤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分离出含有抗氧化肽的混合物(抗氧化肽纯度达到70%)。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喂食该抗氧化肽的秀丽隐杆线虫的产卵量和热应激条件下的存活率均显著增长,寿命显著延长(P<0.05),且与VC相比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本研究所获得的抗氧化肽对秀丽隐杆线虫具有和VC相当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S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阿拉伯胶(gum arabic、GA)三者自组装构建EGCG纳米粒(SC-EGCG-GA纳米粒),研究形成高载药量且稳定性好的纳米粒的条件,并考察纳米粒的贮藏稳定性,同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纳米粒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最后借助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对纳米粒结构进行表征,探讨纳米粒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形成高载药量且稳定性好的SC-EGCG-GA纳米粒的条件为EGCG/SC/GA浓度比2:5:5,SC和GA总浓度1.5 mg/mL,pH4.2,NaCl浓度10 mmol/L。此时形成的纳米粒粒径约为173.52 nm,Zeta电位约为-19.94 mV,包封率约为62.82%,载药(EGCG)量达到338.49 μg/mg,在4 ℃下贮藏30 d后仍保持稳定。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纳米粒呈球形。根据FTIR、荧光光谱和CD结果,推测纳米粒可能的形成机制为首先SC与EGCG通过氢键结合,GA加入后SC中的NH3+和GA中的COO-则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从而抑制SC与EGCG过度结合与聚集,三者通过以上非共价作用自组装形成纳米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