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6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液力缓速器的设计理论、试验技术等研究现状,包括液力缓速器国内获得的专利、基于逆向工程的设计研究、一维束流理论的理论计算研究、CFD数值研究、基于流固体耦合技术的结构强度研究等在液力缓速器设计理论上的应用,总结相应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压结合温热(≤50 ℃)处理对脱脂乳粒径、透光率及蛋白溶解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温度(常温、30、40、50 ℃)和压力(0.1~700 MPa)分别处理脱脂乳10~30 min,利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检测脱脂乳粒径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透光率变化,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脱脂乳透光率在压力不高于100 MPa范围内不受温度、压力和处理时间的影响;在200~700 MPa范围内,常温条件下处理的脱脂乳透光率随压力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700 MPa下处理20 min时透光率最大,增幅为1 011%;在30~50 ℃范围内,透光率随压力增大(200~700 MPa)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0 ℃、500 MPa下处理10 min时透光率增幅最大(537%),透光率受温度和保压时间的影响,且超高压结合温热处理脱脂乳透光率均高于未处理脱脂乳。在常温、0.1~400 MPa范围内,脱脂乳的中位径(Dx(50))随压力的增大而总体降低,在400~700 MPa范围内变化趋势平稳,但均小于未处理脱脂乳的Dx(50);30、40、50 ℃下,脱脂乳Dx(50)随压力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400~700、300~500、200~400 MPa范围内变化趋势平稳,且受时间影响较小。经高压处理的脱脂乳中可溶性乳蛋白(soluble protein,S-Pro)质量浓度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受压力、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在30 ℃、500 MPa下处理30 min,S-Pro质量浓度增幅最大(83.55%)。pH 4.6下可溶性蛋白(S-Pro-pH 4.6)质量浓度在压力不高于100 MPa时不受温度、压力和时间的影响;在200~700 MPa范围内,不同温度下,随压力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S-Pro-pH 4.6质量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透光率与Dx(50)间的相关性随温度升高减弱;透光率与S-Pro质量浓度呈正相关,与S-Pro-pH 4.6质量浓度呈负相关。S-Pro与S-Pro-pH 4.6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经超高压结合温热处理,能够引发脱脂乳透光率、粒径及蛋白溶解性的变化,且这些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液力缓速器是把车辆的动能转化为工作介质的热能,实现平稳刹车的一种辅助制动装置。因其作用过程制动转矩大、过程平稳、寿命长、散热性能好等特点,在重载、高速运行的车辆上应用广泛。文中通过分析液力缓速器工作介质的流动特性,对工作介质微团所受的作用力进行分析,基于欧拉束流理论建立液力缓速器能量耗散方程,得出液力缓速器制动转矩的值取决于摩擦功的大小,而摩擦功与工作介质的粘度及应变速率的平方成正比。最后指出液力缓速器机械设计的核心在于限制工作介质的流态,为液力缓速器设计计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接种厌氧絮状污泥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厌氧氨氧化技术因其节能、运行费用低、不需添加有机物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反应器启动慢是该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为了加速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该研究在两个不同阶段中先后在同一UASB反应器中接种絮状污泥和添加颗粒活性炭,以含NH4+-N和NO2--N的人工配水为进水,进行连续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调整运行参数,最终添加活性炭的絮状污泥反应器在运行85 d后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过程,总氮去除率稳定在80%-90%。结果表明在使用活性炭吸附法固定化时,反应器启动迅速,活性炭可以成为厌氧氨氧化菌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子眼、电子鼻、电子舌等感官评价技术,结合货架期加速实验(ASLT)的阿伦尼乌斯公式(Arrhenius)模型,建立无乳糖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将无乳糖UHT乳分别贮存于37、27、4℃下,以色泽、气味、滋味为主要指标,在不同的贮存温度下,综合分析无乳糖UHT乳品质与贮存时间之间的变化,并应用Arrhenius公式建立货架期模型。结果表明:37、27℃下贮存的无乳糖UHT乳色泽的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的时间为24、33 d;苦味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的时间为24、27 d;而贮存60 d气味无显著性变化(P>0.05)。4℃下贮存60 d的无乳糖UHT乳色泽、气味、滋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苦味为指标,利用Arrhenius公式拟合的货架期模型为:t=0.109×e-5.1882。选取37、27℃验证模型准确性,与实际货架期之间的误差分别为9.5%、12.5%,误差较小。用此公式计算4℃下无乳糖UHT乳货架期为71 d。因此,以感官指标为依据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可预测无乳糖UHT乳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草图和三维模型视图嵌入特征的聚类性,提出一种结合自注意力和哈希正则化约束的特征提取算法.首先将三维模型渲染得到二维视图集,并通过边缘检测在草图和视图之间建立统一的特征描述空间;然后在共享权重网络中嵌入自注意力层,通过结构信息自相关性编码提高草图和视图的聚类性,避免局部差异性对结果的影响;最后对特征进行哈希编码,并嵌入哈希正则化约束和交叉熵损失函数,避免特征值发散.对基准数据集SHREC13和SHREC14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哈希自注意力端到端网络的检索准确率方面优于已有的典型算法,平均准确率性能提高了6%.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测无乳糖酸奶与普通酸奶的酸度、黏度、活菌总数及色泽、滋味和气味的变化,系统比较无乳糖酸奶和普通酸奶的差异性。分别采用37 ℃和42 ℃发酵制备无乳糖酸奶和普通酸奶,检测其发酵和贮存期间酸度、黏度及活菌总数的变化趋势,结合电子鼻、电子舌、电子眼技术检测气味、滋味、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期间无乳糖酸奶的酸度增速较普通酸奶快,黏度增加值大。发酵结束后,37 ℃发酵的无乳糖酸奶的乳酸菌数量是普通酸奶的3.50 倍;42 ℃发酵的无乳糖酸奶乳酸菌数量是普通酸奶的2.30 倍。37 ℃发酵酸奶以4094色号为主;42 ℃发酵酸奶以4095色号为主;贮存21 d,酸奶的主色号比例会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37 ℃发酵的无乳糖酸奶与普通酸奶贮存1 d,鲜、甜、苦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贮存21 d,酸、甜、咸、鲜、苦味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42 ℃发酵的两种酸奶,贮存1 d时酸、甜、咸、苦味存在显著差异(P<0.05);贮存21 d时酸、甜、咸、鲜、苦味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37 ℃发酵的无乳糖酸奶与普通酸奶在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乙醇、2-丁酮等气味成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2 ℃发酵的两种酸奶在乙醇及2-丁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 种酸奶在气味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不同温度发酵的酸奶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相同温度发酵的无乳糖酸奶和普通酸奶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分析,探讨了剪力墙刚度与地震荷载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确定剪力墙合理数量的方法,同时提出了剪力墙的合理布置方案,以满足房屋的使用和变形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中性乳糖酶为原料,研究超高压处理引发酶活力变化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超高压条件(不同压力(0.1、100、200、300、400、500、600?MPa)和温度(室温(18?℃)、20、25、30、35、40、45?℃)下处理不同时间(10、20、30、40、50、60?min))处理乳糖酶,利用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法检测乳糖酶活力,荧光法检测乳糖酶分子内源性和外源性荧光强度的变化,皮尔逊双尾分析法分析酶活力与荧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压力(0.1~600?MPa)和30?℃下处理10?min,在0.1~400?MPa范围内,随压力增大乳糖酶活力升高,在400?MPa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0.1 MPa)相比,酶活力提高了13.30%;400~600?MPa范围内,随压力增大酶活力降低;在该条件下处理可引发乳糖酶分子内源性和外源性荧光强度的变化,二者均在400?MPa下产生最大荧光强度,且与酶活力之间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在30?℃和300?MPa压力下处理10~60?min,酶活力随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min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0?min)相比酶活力提高了14.83%;在该条件下处理能够引发乳糖酶分子的内源性和外源性荧光强度变化,二者均在20?min时产生最大荧光强度,且与酶活力之间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在300?MPa、不同温度(18~45?℃)下处理10?min,在18~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酶活力呈上升趋势,且在30?℃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室温)相比,酶活力提高了7.46%;30~45?℃范围内酶活力呈现下降趋势,但在30~35?℃范围内,酶活力仍高于对照组;在该条件下处理可引发乳糖酶分子的内源性和外源性荧光强度变化,且与酶活力之间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不同超高压条件下处理能够引发乳糖酶活力和分子荧光强度的变化;乳糖酶活力变化与其分子的荧光强度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即乳糖酶活力变化与其三级结构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3 种乳糖酶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酶学特性,并应用于无乳糖原料奶的生产。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乳糖酶的成分及分子质量;邻硝基苯酚β-D-半乳糖苷法测定乳糖酶活力;用电子鼻检测原料奶储存过程中气味的变化。结果表明:酶A的等电点为4.0和5.0,酶B为5.0,酶C为3.0;酶A在40 ℃和pH 6.5时酶活最高,酶B在35 ℃和pH 6.5时酶活最大,酶C在45 ℃和pH 5.0时活力最高。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在4~10 ℃储存12 h,原料奶气味无显著性差异。在4~6 ℃条件下,添加6 000 U/g乳糖酶A在5~6 h内可将原料奶中乳糖水解至0.5%以下;添加6 000 U/g乳糖酶B在8~9 h将原料奶中乳糖水解至0.5%以下。因此,乳糖酶A和酶B为中性乳糖酶,乳糖酶C为酸性乳糖酶;生产无乳糖原料奶采用中性乳糖酶A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