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水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当前水资源的承载力要求,并不意味着就实现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性定义,指出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要以明确水资源承载对象为前提,并对承载对象进行了划分;以此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水资源承载力量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长江水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长江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消费方式进行了分析,并从完善水资源法制、制定流域综合规划、保护水源、建设节水型社会、进行制度创新等诸方面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竹屑代替木屑为原料,利用现有连续内热式活化炉及配套设备,用磷酸法生产竹屑活性炭,其热能消耗、每吨活性炭磷酸消耗、磷酸循环使用等基本与木屑炭相当,但对乳酸等实物溶液的脱色效果优于以木屑为原料的市售活性炭。  相似文献   
4.
磷酸法制竹屑活性炭的生产性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竹屑代替木屑为原料,利用现有连续内热式活化炉及配套设备,用磷酸法生产竹屑活性炭,其热能消耗、每吨活性炭磷酸消耗、磷酸循环使用等基本与木屑炭相当,但对乳酸等实物溶液的脱色效果优于以木屑为原料的市售活性炭。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水资源问题及21世纪供需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流域水资源虽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水体污染与水面缩小较严重加上管理落后一此地区和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缺水,水资源供需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对21世纪,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是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展望远景供需水态势,进行平衡分析,对水资源实行全面规划和整体管理,研究水资源系统开发战略,制订长期供示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7.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丰沛地区之一,但水资源在区域与时间上分布不均匀,供水条件差异很大,局部地区出现季节性缺水,同时水体污染,水环境恶化呈加剧之势。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满足本流域经济发展以及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还要向黄淮海地区调去部分水量。根据远景预测分析,2030年供需水形势不容乐观。加强需用水管理,坚持节约用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水污染和保护水环境,同时兴建必要的水源工程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和西南诸河水资源特点及可持续供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长江上游和西南诸河地区水资源特点及问题,认为自然条件复杂,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利工程建设相对不足。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该地区的水资源要合理利用、科学配置、有效保护,通过综合论证,提出重点地区水资源配置方案及保障可持续供水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泥沙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剧,过度的垦荒、放牧、砍伐森林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使一些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以我国长江流域为例,5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为36.38万km2,占总面积的20.2%,到8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到56.24万km2,占总面积的30%以上.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变化的影响并预测未来水沙变化趋势,是水土保持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下游水利工程的泥沙淤积研究、河道冲淤研究以及水土流失区农林业发展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影响分析研究的现状、方法、成果概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姜兆雄 《人民长江》2005,36(10):18-19
通过分析长江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和问题,面对水资源的供求矛盾,重新审视我们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及消费行为,指出过去我们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提出对水资源利用的要求及原则,并提出要调整和优化水资源利用方式,重视构建流域综合管理体系,认为实施综合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提出了当前建立综合管理方面知识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