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3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建筑隔震工程中下支墩混凝土及隔震支座下预埋板施工,常出现混凝土密实度不足和预埋板安装、定位精度不合格,影响结构安全和隔震结构减震性能。针对下支墩(柱)混凝土施工通常采取的3种浇筑方式进行分析,提出宜采用高强灌浆料后灌浆或者细石混凝土二次浇筑的施工方法,对下预埋钢板制作所涉及的开孔、套筒、螺栓、锚筋等数量及连接方式等进行分析,建议不应采用较薄的定位板代替下预埋板,提出套筒表面应当采用螺纹、锚筋与下预埋板采用螺纹连接、下预埋板应当设置销钉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卷烟全烟气暴露V79细胞,选取暴露时长1 h不同浓度(4支烟/h、6支烟/h、8支烟/h)组,以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为指标,研究全烟气对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烟气会对细胞内的抗氧化物质产生消耗和抑制,导致胞内的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增加,抑制的效果随烟气浓度的增加而愈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建筑隔震工程的隔震层下支墩(柱)混凝土施工中,预埋钢板与其底部混凝土难以密贴,工程界疑虑钢板与混凝土交接处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气泡和空隙,浇筑填充率不足。为了考察预埋钢板下混凝土浇筑填充质量,采用3种常规浇筑填充方法进行对比:①一次浇筑法;②高流动性细石混凝土二次浇筑法;③高强灌浆料二次灌浆法。选择8个下支墩(柱)构件进行浇筑填充工法试验,并重点分析了混凝土上表面气泡大小及分布、计算出填充率。试验结果表明:3种浇筑填充方法的填充率约分别为81%,97.5%,91.5%。试验研究建议,隔震支座下支墩(柱)预埋钢板下部填充不应采用一次浇筑法。  相似文献   
4.
空气钻井是时下较为先进的欠平衡钻井技术,足采用压缩气体代替泥浆钻井液,具有流量大、流速快的特点,在实钻中能很快的将钻头破碎的岩屑带返出地面,相对于常规钻井其优势主要表现在能有效提高机械钻进速度,降低钻井周期、节约钻井成本,保护油气层、减少或避免井漏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空气钻井在胜利油田区域中的成功应用.为下一步空气钻井在胜利油田的推广和应用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隔震建筑的隔震层下支墩(柱)钢筋与下预埋板及其埋件互相阻挡和交叉,不可避免的引起下 预埋板定位偏差、混凝土难以浇筑密实。为提高下预埋板安装精度和下支墩混凝土密实度,通过调研国 内已建成的部分隔震建筑,将相关规范要求与下支墩(柱)构造设计、施工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下 支墩(柱)截面设计、纵筋长度、配箍形式、带拉梁下支墩节点构造的改进方法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下 支墩(柱)采用较大截面、分批截断纵筋、纵筋末端直锚、配置多边形复合箍、降低拉梁面标高等构造和设 计措施能减少钢筋冲突,有效提高了下预埋板安装精度和下支墩(柱)混凝土密实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隔震支座增设X形巨型临时支撑;利用带高度调节螺栓的锚定架等措施精确预埋钢板的定位;对预埋螺栓套筒采用接长锚筋的方式,减少了预埋钢板与支墩(柱)连接处锚筋数量;合理改进下预埋钢板,增设起吊孔、浇筑孔与排气孔,以保证吊装安全和二次浇筑的下支墩(柱)混凝土密实度。通过上述技术改进创新,使隔震支座安装具有质量高、施工快速及较高的经济效益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防喷器作为井控装置的关键部件,对钻井、修井、试油等作业过程中控制井口压力,防止井喷事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井控技术领域不断地研究,井控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鉴于此,本文根据近期文献报道介绍了我国在防喷器技术及设备上的最新发展情况及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东鹏 《山西建筑》2000,(1):110-111
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建筑业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建筑越来越多地采用玻璃幕墙做围护结构。既美化了周围环境,也为使用者更多地享受自然光和接触室外景色提供了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隐框玻璃幕墙热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玻璃幕墙的光污染和使用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1 玻璃幕墙 在建筑物的墙体之外,玻璃框四周嵌固在金属结构框架上的围护墙体称之为玻璃幕墙。金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