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9篇
冶金工业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该油田油气的充注期次和运移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反映了原油的成熟度,并且指示研究区4区和6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早、9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晚,其它油区原油充注时间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分布特征显示出塔河油田下奥陶统油气存在2个充注方向,一是由南向北,并且油气成熟度相对较低,可能主要代表了早期的油气运移,另一个是由东向西,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可能主要代表了晚期的油气运移。根据原油成熟度和运移方向特征,认为塔河油田的早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晚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和草湖坳陷,主力烃源岩层为寒武-奥陶系。  相似文献   
2.
沉积物体系中甲烷水合物平衡温度、压力条件实验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的平衡温度和压力条件,对认识甲烷水合物的稳定性以及对未来准确评价和利用甲烷水合物能源非常重要。在温度为270.9~278.2K、压力为2.47~4.31 MPa条件下,分别对平均孔径为53.2nm、27.2nm和15.5nm的沉积物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的分解平衡温度和压力条件(即相平衡)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近自然沉积物的平均孔径大小会影响甲烷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相同温度条件下,纯水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的平衡压力比在沉积物体系中的低;随着孔径的增大,甲烷水合物在相图中稳定区的面积逐渐增加,但当体系中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或者沉积物孔径增大到超过60nm时,沉积物孔隙毛细管对甲烷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非常小,与纯水中的重合或者接近。甲烷水合物在沉积物体系中的相平衡数据可以用经验热力学方程拟合,拟合结果能反映孔径大小与甲烷水合物平衡压力、温度条件的相互关系。图3表1参20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藏动力学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它以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和动力学过程为核心,探讨油气聚集和分布规律.尕斯库勒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应用成藏动力学原理,研究了该油田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过程,探讨了成藏动力学机制;在纵向上比较典型地划分出他源常压开放次生成藏动力学系统、他源常压开放原生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原生成藏动力学系统和混源高压封闭原生成藏动力学系统;并且指出混源高压封闭原生成藏动力学系统中的E13层系和他源常压开放原生成藏动力学系统中的N21-N12 层系为今后进一步主要勘探的目标层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在20℃/h和2℃/h两种升温速率条件下,对沁水盆地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以及现代泥炭模拟固体产物镜质组反射率Ro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336.8~600℃的模拟温度区间,2℃/h和20℃/h两种升温速率条件下,模拟固体产物Ro值太原组煤岩分别为1.07%~4.50%和0.83%~3.97%,山西组煤岩分别为0.98%~4.51%和0.80%~4.05%,泥炭分别为0.96%~4.19%和0.72%~3.72%.2)随着实验温度的增高,煤岩以及泥炭的热模拟固体产物累积Ro值都呈直线增加,并且在实验温度区间范围内,2C/h升温速率条件下的Ro值增长值都要高于20℃/h升温速率条件下的Ro值增长值,说明升温速率是影响有机质热成熟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3)在2种升温速率条件下,煤岩以及泥炭固体产物的Ro值随温度的相对波动较为明显,这主要反映了Ro值热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总体来说,煤岩与泥炭的固体产物镜质组反射率在演化阶段上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但是太原组煤岩固体产物的Ro值变化相对幅度较大,而山西组煤岩和泥炭则较小.4)在相同的升温速率条件下,同一温度不同样品之间模拟固体产物的累积Ro值不同,大部分温度点处太原组煤岩Ro值最高,山西组煤岩次之,泥炭最低,并且各个样品之间Ro值的相对变化显,反映了样品性质对模拟固体产物Ro值演化的影响.结合实验所获得的结果和认识,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热成因煤层气组成与演化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封闭体系条件下对成煤原始物质泥炭的热解实验,获取了甲烷、重烃(C2~C5)和二氧化碳在不同成熟度阶段的产率和固体产物镜质体反射率(Ro)数据,分析了模拟煤层气主要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及在有机质成熟度演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模拟煤层气的组成研究的地质意义。结果发现:随着Ro的增大,煤层气甲烷相对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CO2则呈现单向降低的趋势,重烃气体呈先增后降趋势。同时建立了煤从一定成熟度,分别达到最高演化阶段情况下的3种煤层气组分构成模式,尝试应用此模式恢复现今阶段煤层气藏的原始煤层气组分构成情况,并且推测CO2是重要的原始煤层气组分,其产量和后期保存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煤层气成熟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低熟沥青生气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四川盆地低成熟沥青热解实验,分析了气体产物组分、产率和碳同位素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古生界低成熟沥青产出烃类气体的能力较高,是一种重要的生气有机质母质;生成的非烃气体总体上具有高氮气、低二氧化碳含量的特点;不同碳数烃类气体之间具有δ 13C1<δ 13C2<δ 13C3的特征。探讨了模拟结果对页岩气成因和聚集成藏研究的意义。模拟页岩气具有低干燥系数和较轻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可能指示地质条件下页岩气有效聚集的良好封闭条件;高含量N2可能是指示页岩气成因和成藏研究的潜在指标;利用甲烷碳同位素进行油气(包括页岩气)成因判识需要注意气体地质保存条件对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是目前我国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油田。为明确勘探方向和目标,通过测试该油田原油伴生气的氦同位素组成,探讨了该油田的油气成因和运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油田原油伴生气的3He/4He比值分布在2.99×10-8~8.27×10-8之间,平均为4.89×10-8;R/Ra比值为0.02~0.06,平均为0.035。这反映了壳源成因特征,说明该油田油气在形成和运移聚集过程中缺乏地幔流体的参与。该油田原油伴生气中氦同位素组成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认为这种分布特征起因于油气运移过程中伴生气的扩散作用和水、油溶解作用的氦同位素分馏,因而氦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特征可能是一种可以表征油气运移情况的新指标。据此指标揭示出该油田的油气由南向北运移,说明油气主要来自该油田南部满加尔坳陷及其邻近地区的烃源岩区。  相似文献   
8.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方法—BSR适用性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对广泛用于分析和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BSR特征 ,即 ,似海底反射特征进行了阐述 ,并讨论了引起BSR多解性的因素 ,及其判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优劣性 ,指出了BSR能够预测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局限性 ,并探讨了如何应用BSR技术与地质、测井、气源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综合研究判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范围及其资源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其中包含深层E31油藏和浅层N1—N21油藏。利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油藏中的油气运移,对于认识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两个油藏的16个原油中含氮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和GC—MS分析,研究了中性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效应,探讨了油气运移问题。结果表明,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效应显著,其运移分馏特征指示了E31油藏油气充注点位于构造中北部的东、西两翼,并向南、北两端方向运移;N1—N21油藏北区油气从东部和南部注入,并向西部和北部方向运移。根据油气运移方向认为,两个油藏的原油都来自茫崖凹陷和尕斯断陷;但是,由中性含氮化合物总丰度在两个油藏之间的差异可知,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源。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了给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进一步勘探决策提供油气运移方面的依据,根据对该油田延长组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研究探讨油气运移问题。结果表明,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在平面和剖面方向均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但是长。油层组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绝对丰度和异构体参数值变化较小,说明该油层组油气经历了短距离运移。根据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特征认为,平面上长s油层组油气主要从北东方向注入并向南西运移,部分原油从南部西33井地区注入并向北部运移;纵向上长s油层组油气由上向下运移,研究区西部长8、长3和延8油层组油气则自下而上从长。油层组向延s油层组方向运移。这种油气运移方向与研究区流体压力的指向一致。依据油气运移途径推断,该区油气主要来自长7段油源层。图5表2参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