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试井解释技术在华北探区深潜山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探区深潜山储层主要以雾迷山组灰质白云岩和奥陶系灰岩为主,储层裂缝孔洞的不均匀发育,导致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通过研究认为华北探区深潜山储层主要发育裂缝孔洞系统,而随着储层裂缝孔洞发育程度和连通程度的不同,测试曲线呈现均质径向流动特征、双重介质流动特征和致密的基质孔隙型流动特征,通过对测试曲线特征的研究,可对白云岩、灰岩的裂缝孔洞发育和连通程度做出判断,从而加深储层认识,指导下步措施决策。  相似文献   
2.
在油气井下返试油工艺中,顶部储层的有效封隔是保障目的层试油、测试施工数据真实准确的必要条件。在浅层高产气井的下返试油施工中采用STV跨隔测射联作工艺及剪销封隔器+RTTS封隔器组合进行了探索。经实际应用说明该管柱组合密封可靠,施工顺利。  相似文献   
3.
二连断陷盆地下白垩统,储层物性差,常表现为中低孔低渗储层特性,常规试油一般为低产或干层.近几年来,针对断陷盆地洼槽区陡坡、缓坡沉积砂体地质特点和以往压裂低效的技术难点,开展了压裂配套技术联合攻关,逐步完善形成了针对性强的"软、硬"低渗地层压裂配套技术.实施压裂50余井次,压裂成功率100%,有效率90%,平均日增油20 t以上,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华北油田碳酸盐岩及复杂砾岩储层酸压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酸盐岩和复杂砾岩储层在华北油田具有广泛的分布,而且该部分储层的地质特征复杂,认识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埋藏较深,使用常规的酸化技术很难实现长距离改造的目的.优选出一种新型的能提高酸液作用距离的清洁酸液体系及前置液酸压或者多级注入酸压技术.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缓速性能,在80℃下的酸岩反应速率仅为盐酸的65%左右,抗温达120℃,破胶彻底,降摩阻性能好,对储层的伤害程度低,残酸对储层的伤害率仅为胶凝酸的32%左右,为常规瓜胶压裂液的20%左右.在虎X井的现场试验应用表明,该酸液体系结合新的工艺方法可以提高裂缝的深穿透性,有利于提高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低渗透、特低渗透油气田大量的压力测试资料出现不了径向流,采用现有的试井解释方法,解释结果多解性强,误差范围大问题。提出利用小量提取技术,采用数学变换方法,获得早期试井分析技术和分析图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该方法减少了测试时间,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试油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6.
冀中坳陷北部奥陶系潜山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岩性复杂(白云岩、灰岩夹杂)、超高温(180℃)、应力梯度高(0.023 MPa/m)、以往虽采用多种工艺尝试都未能实现突破。针对上述储层地质难题,开展以储层地质特点为基础的储层评价、工艺优选、方案设计等研究,形成了超高温超深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特色改造技术:1利用1 m3大型岩石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结合地质特点开展复杂缝网的地质与工程改造因素方案论证,结果表明储层虽以微细裂缝为主、连通差、两向应力差高(7.0~9.8 MPa),但通过高排量、低黏高黏液体组合、暂堵转向等工艺仍可实现复杂缝网改造;2实现了超高温深层储层一体化改造技术,通过管柱安全力学校核、施工压力预测、求产与试采产能影响分析等,将以往的多次工序改为勘探求产和开发生产的一体化管柱,降低安全风险;3形成了180℃超高温、5 000 m超深碳酸盐岩储层"多级注入、暂堵转向、加砂酸压"工艺技术,实现了层间暂堵、层内转向的体积改造目标;4优选出180℃超高温羧甲基压裂液和酸液体系,180℃、170 s-1下剪切120 min压裂液黏度仍保持在80 mPa·s,酸液在180℃条件下,170s-1剪切60 min,黏度达30 mPa·s。该技术在安探1x井大规模施工,排量达11 m3/min,确保了大规模(3 000 m3)、高泵压(80~90 MPa)、多种组合液体(压裂液、酸液)、超高温(180℃)等各种不利条件下长达6 h安全、高效实施及后续半年以上安全稳产。经微地震监测和模拟表明,改造体积比以往改造技术增加3.5倍,实现了长、宽、高三维立体改造。压后产气量为40.9×104m3/d,产油量为71 m3/d,试采井口压力保持在25 MPa以上,稳定产气量达10×104m3/d,实现了勘探与开发、地质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进行,许多低渗透油田进入含水期,产油量逐渐下降、含水上升,使油田生产面临着严峻考验,以往大多采用人工隔层控缝高的方法来控水压裂,而对现有井网与人工裂缝的匹配关系确定剩余油的分布研究较少,对于在多层中既控水压裂又有效提高多层中剩余油分布的压裂工艺研究更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应力特征与井网的特点,判断剩余油分布及裂缝特征,对多层进行投球和新型改变润湿性堵水剂的控水压裂,同时对裂缝转向有利方位提出转向压裂技术,实现了多薄层分层、控水与压裂一体化的工艺技术,使工艺技术的针对性更强,现场应用初见成效,对我国目前大部分中高含水油田后期剩余油的储层改造工作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