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石油天然气   14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组主要发育北东—南西向、近南北向2组天然裂缝,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水淹方向与天然裂缝发育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在分析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开发阶段的油水井生产动态、吸水剖面和时间推移试井等资料,利用库伦破裂准则和格里菲斯裂缝扩展理论研究动态裂缝成因。结果表明,随着注入水压力的升高,原本无效的天然裂缝选择性开启和方向性扩展、延伸、沟通而形成的动态裂缝造成水淹,研究区动态裂缝的开启压力为20~23 MPa,延伸方向为北东65°~75°,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动态裂缝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造成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快速水淹、水窜,降低了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动用程度,从而影响了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岩芯观察和铸体薄片鉴定,结合物性、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压汞实验等,探讨了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白垩系Nahr Umr组砂岩储层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哈法亚油田白垩系Nahr Umr组B段潮控三角洲相砂岩储层整体呈中孔中渗的物性特征,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孔喉变化较大,非均质性强; 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包括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影响着孔隙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物性较好储层发育在水动力条件较强且岩石组分结构特征较好的储层中,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到了显著的改造作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造成了孔隙大量充填,自生矿物和黏土矿物不仅减小了孔隙空间,并造成孔喉堵塞,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改善了储层物性; 最优质的储层发育在潮控分流河道相交错层理砂岩中,这类储层具有粒度大、分选好、石英相对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低、胶结物含量低、孔隙发育、孔喉半径大的特点,对应的储层物性为中高孔高渗,是研究区储层表征与建模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港滩海张东地区“井少、井距大、以地震资料为主”的特点,提出地震地质精细预测的思路、内容、方法和技术,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地震、测井等多种技术手段是进行岩性油气藏储层准确预测和精细描述的关键。由于研究区目的层具有横向变化大、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所以本文采用拟声波随机阻抗反演并结合地震频谱分析技术进行精细的岩性储层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砂体的预测效果与测井资料解释结果吻合较好,可以作为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及其综合评价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滩海地区油藏评价的特殊性和资料的局限性,提出以地震数据为依托的油藏评价一体化研究方法与流程.以地震数据为约束,综合应用层序地层格架厘定、三维构造精细解释、地震属性分析、随机模拟地震反演、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技术,将构造解释和随机模拟地震反演结果作为三维定量地质模型的输入,通过动态数据的修正,建立一体化预测模型.在大港滩海张东开发区的应用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为类似地区的油藏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高含水期低渗透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造成注入水无效循环加剧,严重影响油藏注水开发的效果。以温米油田温西一区块三间房组低孔、中—低渗透储层为例,基于岩性、沉积及微观特征分析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控制因素,综合动、静态资料确定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的方法及评价标准,并优选动、静态参数建立综合评价指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温西一区块三间房组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受岩性、沉积相及微观特征控制;其静态特征表现为岩性粗、物性好,沉积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流线上;动态特征表现为吸水剖面存在差异,油井含水率突然升高,示踪剂水线推进快,突破厚度小。研究区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标准为:层内渗透率大于或等于40×10-3μm2,层内渗透率级差大于或等于20,孔喉半径大于或等于3.6μm,月含水率上升率大于或等于30%,单层吸水率大于或等于50%。  相似文献   
6.
基于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动态特征,提出了动态裂缝概念,探讨其成因机理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动态裂缝是指特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过程中,由于注水井近井地带憋压,当井底压力超过岩层破裂、延伸压力,岩石破裂产生的新生裂缝,或原始状态下闭合、充填的天然裂缝被激动、复活所产生的有效裂缝通道。动态裂缝受现今地应力场控制,随着注水量的增长和井底压力的升高,不断向油井方向延展,直至与油井压裂缝连通。位于JA油田同一区块内的L76-60、L88-40密闭取心井组分析表明,动态裂缝改变了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加剧了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导致剖面动用程度降低,平面上剩余油呈连续或不连续条带状分布在裂缝两侧;动态裂缝的产生、激化延伸与注水压力、注采比以及油、水井改造措施等密切相关。基质孔渗条件可以有效形成基质驱油时,应尽可能减弱高压注水和油、水井改造规模,实现基质驱油。  相似文献   
7.
老油田剩余油分布——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地下,成为了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此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但在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上出现了简单化的趋势。通过对松辽盆地大庆油田外围的葡北油田葡Ⅰ油组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除了通常对剩余油潜力区的认识之外,发现并提出了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岔道口是一种新型的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这一新认识,并从处于岔道口位置的油井开发响应和挖潜效果进行了剩余油分布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岔道口剩余油富集机制来看,该处储层特征具有明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砂体厚度相对较大;②夹层较发育;③沉积结构及组合类型复杂;④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与水下分流主河道的主体部位直接连通。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是一种以前研究中未曾提及的剩余油富集新领域,在该处聚集的剩余油属于首次发现。作为一种新的剩余油类型的提出,对与河流三角洲储层相关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目的层段沙四段(Es4)位处盆地边缘,地层埋藏浅(1 000 m左右),储层疏松,油稠,岩石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层间差异明显,测井资料解释难度较大.以取芯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分剐研究含砾砂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含砾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储层岩石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之间的关系,分层段建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应用解释模型对研究区51口井进行了二次解释,结果表明,该解释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为地质建模和剩余油挖潜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储层参数.  相似文献   
9.
王友净  胡越明  赵阳 《计算机工程》2004,30(Z1):405-407
运用UML建模语言,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信息化油田"建设应用系统中的采油队生产信息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系统经胜利油田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对石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尚堡深层油藏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在淡地层水环境下低电阻率油层与中、高电阻率油层间互发育,油水层识别难度大.受沉积特征和成岩作用的控制,主要发育薄互层型、复杂孔隙结构成因型、黏土矿物附加导电型和因压实作用导致物性变差形成的低电阻率油层.在地质成因控制因素定性识别和预测低电阻率油层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因素分析法确定常规测井信息中油水层识别的敏感性参数,建立交会图版以提高识别准确率的方法.主因素分析表明,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是高尚堡深层油藏油水层识别常规测井信息中的敏感性参数,建立△GR与视地层水电阻率Rwa的交会图版,低电阻率油气层主要分布在Rwa<2Ω·m及△GR>0.3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