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小井眼套管开窗侧钻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恕 《海洋石油》2004,24(1):80-84
小井眼套管开窗侧钻水平井与常规套管开窗侧钻相比轨迹控制难度大 ,目前各大油田虽然对小井眼套管开窗侧钻进行了实践 ,并对其轨道设计、开窗工艺、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 ,但对其轨迹控制技术总结甚少。笔者在影响小井眼套管开窗侧钻水平井轨迹控制因素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轨迹控制中井底预测技术、待钻设计、下部钻具组合选择及其造斜率预测方法 ,最后总结了其轨迹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认识。  相似文献   
2.
公转下部钻具受力与轨道控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驱动的带弯角或偏轴的导向钻具和防斜钻具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水平井、大斜度井、大位移井、分支井和直井钻进中。由于对该类钻具的力学特性和轨道控制理论研究不足,使得应用效果不稳定。要解决该类钻具的轨道控制问题,必须解决下部钻具的稳定性判别、下部钻具各点的运动状态判别和参数分析、下部钻具动力学分析的数学模型、钻头与地层动态作用模型和井眼轨道预测方法。文中初步探讨了问题的性质、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碎屑岩隐蔽油气藏勘探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陆上与海上碎屑岩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历程.总结了伴随碎屑岩隐蔽油气藏勘探过程中新理论新技术的进展情况,理论上包括层序地层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创新、坡折带理论、复式输导体系、相势控藏及三元控藏理论,这些理论推动了隐蔽油气藏从个别识别到定性和定量预测,促进了盆地不同构造位置、不同层系、不同领域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技术上主要体现在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为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而发展的保幅处理和高分辨率处理技术、验证和预测隐蔽砂体的反演技术、隐蔽砂体快速直观识别的可视化技术、分析隐蔽砂体含油性的AVO技术及分频等地球物理技术.尽管如此,隐蔽油气藏勘探失败案例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于缺乏系统运用隐蔽油气藏理论或者由于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不完善难以准确快速评价是否成藏,此外,由于地球物理预测具有多解性也会导致错误的认识.因此,今后应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大力推进叠前处理和反演技术,进一步弄清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4.
辽中凹陷中深层储层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中凹陷沙河街组及部分东营组储层埋藏深度大及储层物性变化大的特点制约了中深层油气的勘探;通过分析沉积相、储层组成特点、成岩作用、异常高压、油气充注等对储层物性的控制.提出了中深层存在次生孔隙发育带,其形成主要源于岩屑长石砂岩中长石、碳酸盐岩胶结物、岩屑的溶蚀以及超压和早期油气充注对储层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博湖坳陷八道湾组露头、单井层序及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利用野外露头和钻井(测井)资料,配合使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在建立的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个三级层序格架的基础上,指出了沉积体系构成上以三角洲-湖湾沼泽相的浅水沉积为主,湖泊水体深度不大且分布范围有限。在研究区识别出的物源体系如下:第一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研究区西南部的巴州煤矿到四十里城地区、北东方向的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从西南向东北携带沉积物进入研究区中西部发育的"湖湾",且堆积成三角洲朵体;第二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北部凹陷的宝北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以湖泊三角洲进入"湖湾"堆积成中小型的辫状河三角洲;第三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本布图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进入"湖湾"并堆积成小型的浅水湖泊三角洲;第四个物源在南部凹陷东部,由南向北进积,以发育扇三角洲为主;第五个物源在场浅1井以东,由东向西进积,规模有限。  相似文献   
6.
利用微纳米孔隙三维可视化在线天然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孔隙尺度原位叠算技术、孔隙网络模拟技术和视渗透率理论,研究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中气水流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精确刻画分析微纳米孔隙网络中的气水流动与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可以发现,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分为扩张和稳定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形成了大孔喉先于小孔喉,孔...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多级水力压裂技术在页岩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北美地区页岩气开发已经商业化,开发技术也逐步趋于成熟,而中国虽然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有效开采页岩气通常需要在水平井中实施大规模的多级水力压裂,提出了低渗油气藏大规模水力压裂的关键岩石力学原则,介绍了微地震技术在水力压裂监测中的应用,并用离散单元法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水力压裂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中国页岩油气藏水力压裂方案优化的地质因素,并对大规模水力压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页岩气开发地质理论创新与钻完井技术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页岩气的开采是全球能源史上里程碑式的进步。回顾美国页岩气从勘探到商业化生产的发展过程,可以证明页岩气的成功来自于地质理论认识的创新和先进的钻完井技术的完美结合。地质上将页岩从单纯作为烃源岩到可作为烃源岩,及对盖层和储层的认识,改变了人们对页岩气系统中页岩功能的认识。其他地质相关的理论进展,如页岩气来源、储集空间、在地质历史和构造沉积域的分布、岩相、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物、岩石物理、岩石力学和原位页岩气储量等,使人们认识到超大规模页岩气储量的存在是开采该类非常规能源的基础。地质认识的进步、天然气需求的增加和高价的耦合,促进了钻井和压裂技术革新。工程技术上的革新,包括滑溜水/轻砂压裂、水平井多级压裂、重复压裂、同步和顺序压裂等,及页岩储层改造中压裂液配方选择和水力压裂设计等。详细的地质研究可以确定页岩气地质上的甜点,进一步结合详细的岩石物理、岩石力学、不同矿物脆性及和可压裂性的研究,才能找到页岩气开发首选的地质和工程相叠合的甜点区。地质和工程紧密结合是未来全球页岩气勘探和开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主要利用野外露头和钻井(测井)资料,配合使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在建立的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个三级层序格架的基础上,指出了沉积体系构成上以三角洲——湖湾沼泽相的浅水沉积为主,湖泊水体深度不大且分布范围有限。在研究区识别出的物源体系如下:第一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研究区西南部的巴州煤矿到四十里城地区、北东方向的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从西南向东北携带沉积物进入研究区中西部发育的“湖湾”,且堆积成三角洲朵体;第二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北部凹陷的宝北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以湖泊三角洲进入“湖湾”堆积成中小型的辫状河三角洲;第三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本布图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进入“湖湾”并堆积成小型的浅水湖泊三角洲;第四个物源在南部凹陷东部,由南向北进积,以发育扇三角洲为主;第五个物源在场浅1井以东,由东向西进积,规模有限。  相似文献   
10.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的孔渗关系通常都较差,沿用常规的储层分类方案难以满足该类储层分类评价的需要。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二叠系致密砂岩气藏为例,借助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多种手段,刻画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研究微观结构参数对宏观物性的控制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致密砂岩储层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核磁共振能够识别不同大小的孔隙分布,高压压汞能够反映储层的孔喉配置关系及渗流能力;(2)两种手段刻画结果吻合较好,随T2谱右峰比例的增加,进汞曲线呈现下凹形、孔喉半径增大,孔隙类型由粒内溶蚀孔和晶间孔逐渐过渡为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储层品质变好;(3)微观孔隙结构控制储层物性及流体可动性,大孔的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的相关性最佳,大孔孔隙度可用于评价致密砂岩的储集能力;(4)高压压汞获得的孔喉半径R15与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最佳,可用于评价致密砂岩的渗流能力;(5)综合大孔孔隙度和R15将临兴区块致密砂岩储层分为4类,分类结果与现场试气结果吻合度较高。结论认为,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两种方法相结合,能够有效识别反映致密砂岩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的关键参数,提高储层分类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通过优选反映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的关键参数,可以指导致密砂岩储层的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