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塔里木油田高产稳产的主力油藏,其缝洞型储集层成因机理、形成时期和油气分布一直是研究难点。基于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岩心和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生产特征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哈拉哈塘地区热液岩溶的特征,厘定了热液岩溶时期,明确了海西运动期活动断裂与加里东运动期走滑断裂对热液岩溶和油气分布的控制。研究认为,岩浆活动、海西运动期活动断裂形成、热液岩溶和油气成藏均主要发生在二叠纪,时间相近并具有成因上的继承性。海西运动期活动断裂与加里东运动期走滑断裂在力学性质、产状、规模、分布以及对热液岩溶的发育和控制方面存在差异。加里东运动期走滑断裂上热液岩溶体可以有效成藏,而海西运动期活动断裂由于在油气成藏期存在开启和间歇活动,导致热液岩溶体不能成藏或成藏能力差,从而造成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东西部油气分布差异巨大。在进行油气勘探和井位部署时应区分海西运动期活动断裂和加里东运动期走滑断裂,以寻找加里东运动期走滑断裂上热液岩溶体作为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发育孔、洞、缝储集体,该储集体是由不同压力系统和不同油水关系的缝洞单元在空间上相互叠加形成的复杂油气藏,具有多压力系统、多油水关系、多开发动态特征并存的特点。错综复杂的油水关系加大了开发难度,导致钻井成功率较低。同时,由于该类油藏的特殊性,储层存在大量放空漏失段,传统的直接预测法或监测手段识别油水界面分布及变化规律难度较大、可靠性低。为此,笔者创新性地采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不确定性地质建模技术和油藏产量不稳定分析法分别计算缝洞体静态体积、动态油体积和水体积,在动、静态储集体体积一致的基础上,逐渐调整模型油水界面,实现静态模型法刻画油、水体积与动态评价结果一致,从而确定该井原始油水界面,由井点及面推至全区,利用地质规律及生产、钻井测试等分析结果综合修正原始油水界面位置。新方法为缝洞型油藏预测原始油水界面、预留避水高度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油田进一步调整开发措施奠定基础,后期可通过加密井网、侧钻注气等措施挖潜。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梯级水电站自动发电控制(AGC)的实现原理和主要的控制运行方式-频率控制方式和功率控制方式。并根据三峡梯级水电站具体情况阐述了AGC需要考虑之处。此外,描述了三峡梯级AGC调度系统中信息的流向。最后指出,在设计计算机监控系统AGC功能时,需结合电站特点、发电机组的特性及整个水利枢纽的特点与调度要求,本着简洁、实用的原则,适当做一些特殊的技术处理,这样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区位于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内,为中国目前井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井网密度可达280口/km2.以该地区P1-3小层辫状河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区内丰富的井资料,通过对辫状河心滩坝砂体中落淤层进行单井识别和构型界面井间对比预测,对该地区地下辫状河储层砂体及其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完善了辫状河砂体构型6级层次划分方案,总结出辫状河砂体具有以"心滩坝顺流平缓前积、垂向多期增生体加积"为特点的构型沉积模式.以此为基础对辫状河储层中夹层(主要是落淤层)的产状和平面几何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落淤层地质知识库.最终建立了研究区内基于三级构型界面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全区辫状河储层砂体解剖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陆相油田储层,长期注水开发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造成无效水循环,波及系数降低,严重影响开发效果。以扶余X17-19区块为例,依据岩心和镜下薄片观察结果从地质角度将区内水流优势通道分为渗流型、管流型、缝面型优势通道3类。三者在空间上交互沟通形成多种组合模式的复杂窜流网络系统,以"水井–天然裂缝–高渗带–压裂缝–油井"模式为主。基于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水流优势通道的剖面和平面分布,并以沉积微相与高渗区相结合验证了识别结果的合理性,认为Ⅱ砂组6小层的X17-019.4井与X17-19.1井方向存在水流优势通道。依据水流优势通道类型和强度,采取深部调驱或井网调整措施打破目前的水流网络达到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孔洞缝发育、非均质性极强、依靠静态地震资料的一次雕刻结果不确定性大、提升有效储集体定量雕刻精度难的问题,在一次静态雕刻基础上,充分考虑雕刻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关键影响因素,动静结合,提出缝洞“二次定量雕刻”技术。该技术结合试井分析、产量不稳定分析、动态储量分析、动态连通性评价等动态分析与研究手段,将动态分析的储集层认识作为统计参数约束地震波阻抗反演、完善波阻抗与孔隙度关系模型,确定缝洞体形态,计算动态储量,进而优选更为准确的缝洞模型,并在二次雕刻结果的基础上动态反推油水界面。本技术可大大降低缝洞体静态一次雕刻的不确定性,提高雕刻结果的精度,并在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复杂岩性油藏作为目前油田开发中十分重要的油藏类型之一,其精细描述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为了给有效开发和调整部署提供依据,系统梳理了目前复杂岩性油藏精细描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发展方向,并总结复杂岩性油藏研究进展。从国内复杂岩性油藏精细描述研究现状入手,总结了该项研究存在的6项主要问题,主要包括岩性岩相识别与分类、储层地质成因分析难度大、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具有特殊性、裂缝表征难度很大、测井精细二次解释精度低、地质建模井间储层预测准确率低等。基于文献调研和综述,结合科研实践,认为复杂岩性油藏精细描述核心内容包括岩性岩相识别与分类、储层地质成因机制分析、储集空间识别和描述、储层物性精细测井解释和储层地质建模等5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项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储层裂缝表征、储层综合定量评价和流体识别等。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梯级水电站自动发电控制AGC的实现原理和主要的控制运行方式。并根据三峡梯级水电站具体情况详细阐述了AGC。此外,描述了三峡梯级AGC调度系统中信息的流向。  相似文献   
9.
多尺度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不确定性建模方法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尺度悬殊且分布随机,定量表征孔、洞、缝的三维空间分布十分困难,同时该类型油藏储集空间的分布又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忽略这些不确定性、采用偏离实际的地质模型,会导致开发效果不理想或选择不合适的开发方式。为了降低开发风险,建模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不确定性的分析。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为例,提出了多尺度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不确定性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确定了储层有效孔隙度下限、大型溶洞与溶蚀孔洞孔隙度界限、表征裂缝的属性体界限3个主要的不确定性地质参数;其次,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按照储集体类型和尺度划分为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大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4种储层类型;在整合多类数据和分析缝洞分布规律基础上,采用成因控制建模方法,考虑3个主要的不确定性地质参数影响,分别建立4种储层类型的不同分布可能性的多个储集体离散模型,并将4类储集体离散模型按不同优先次序的多种同位条件赋值算法融合成多个等概率多尺度缝洞储集体三维离散分布模型;最后,通过动、静态多信息结合方法对多个离散分布模型进行优选,形成乐观、较可能、悲观3个离散分布模型,综合反映了建模研究的不确定性以指导开发调整。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深层岩性油气藏地震资料分辨率低、有效信号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相位反褶积串联形态滤波技术,旨在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同时使资料具备较高的信噪比。该方法首先对地震资料进行多尺度分解; 然后分析各尺度剖面信噪比情况,确定加权重构系数并进行剖面重构; 最后对重构剖面进行混合相位反褶积处理。通过原始数据处理、叠加剖面对比分析等测试了串联方法的可行性。在吉林油田西部前缘带的应用结果表明,该串联处理方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研究区深、浅层地震资料分辨率,而且改善了深层弱信号信噪比,增强了弱同相轴可识别性,利于后续构造解释和薄互层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