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19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5篇
水利工程   1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竹材液化产物所制备的高轻发泡墙体材料的防火性能,分别采用材料内部添加和表面浸泡的方法进行阻燃改性,并评价不同阻燃剂及其添加量对发泡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材料内部或表面添加选择的阻燃剂不会对材料自身形貌或组分产生明显影响,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亦不会造成破坏,在材料内部添加3 g膨胀型凝胶-二氧化硅/聚磷酸铵核壳阻燃剂(MCAPP)后压缩强度达到了0.37 MPa,在材料表面浸泡聚硅氧烷后压缩强度达到了0.58 MPa,同时能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在材料内部添加聚磷酸铵(M-APP)后极限氧指数提高到33.2%,比改性前提高3%。在材料表面浸泡膨胀型壳聚糖-蒙脱土-聚磷酸铵(CMAp)后点燃时间明显延长,极限氧指数最高达到了31.5%。  相似文献   
2.
柴油机燃烧室形状对活塞热负荷与机械负荷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三维CAD/CAE技术定量分析了某一增压柴油机采用直口和缩口ω型燃烧室时活塞的热负荷与机械负荷的改变情况,所得结果对于整机经济性能、排放指标与可靠性的综合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因翅片与换热器整体尺寸跨度较大、新型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缺乏试验数据而难以进行换热器整体性能模拟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换热单元非均匀流动的油冷器等效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油冷器单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从中提取出换热单元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参数,将该参数代入简化为多孔介质的油冷器整体模型中进行等效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大范围内获得与试验数值相一致的结果,换热功率平均误差在试验工况范围内为3.5%。此外,等效计算换热的准确性受到换热参数拟合精度的影响,该影响可通过增加单元换热模拟工况点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基于嵌入式PC的活塞热冲击试验台架自动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超低温启动等突变工况下,活塞的热负荷剧烈变化,为研究该过程中活塞温度及热应力的变化情况,研制了以嵌入式PC PC为控制核心的活塞热冲击试验台架,文中并详细介绍了该试验台架控制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并对PLC和嵌入式PC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对基于嵌入式PC试验台架及基于PLC试验台架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前者可以实现活塞温度等参数的瞬态采集,为研究发动机活塞突变工况下的热负荷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汽油机进气歧管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宏苗  刘震涛  孙正  黄瑞 《机电工程》2013,(11):1340-1344
针对两种数值计算方法(四口全通、三闭一通)影响进气歧管的流场特性和进气均匀性计算结果的问题,分别采用这两种数值计算方法对某四缸汽油机的两款进气歧管进行了CFD计算,分析了两种数值方法获得的进气阻力和进气均匀性计算结果。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发动机试验白架,通过分析两款进气歧管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运行平稳性的试验数据来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四口全通”和“三三闭一通”这两种数值计算方法获得的进气阻力变化趋势一致,两者都适用于进气阻力仿真分析;两种数值计算方法的进气均匀性计算结果差异很大;“三闭一通”数值计算方法更加适用于进气歧管进气均匀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气动汽车发动机工作循环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城市污染和石油资源的匮乏使得人们在不断地寻求不用直接燃油或燃气的新型动力机械。气动汽车发动机就是其中的一类,它是以压缩空气、液氮或液态空气作为工作介质,可以实现零排放,是真正意义的环保动力。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压缩空气发动机和液氮发动机的工作循环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不同概念计算了两者的可用能,并着重分析了膨胀初始压力和温度对输出功的影响,还探讨了液氮发动机工作循环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7.
Aiming at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tached cooling system and the traditional axial cooling system in aspects like system arrangement, match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an and radiators, the flow field distribution and so on, the detached cooling test bench was designed.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detached cooling system with different radiators’ installation angle and posi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new test bench.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like flow resistance and air speed distribution were measured by piezometer tubes and impeller anemometers. Relatively uneven coefficient of the air speed distribution and system matching curve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radiator installation angle is within 30°, with the angle increasing, radiator flow resistance decreases and air speed distribution on the radiator surface is more uneven. When the posi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radiators change from opposed form to vertical form, radiator flow resistance increases and air speed distribution is more uneven. The matching area between the fan and the detached cooling system locates in the area where the fan pressure is low and the air flow is large. [ABSTRACT FROM AUTHOR]  相似文献   
8.
活塞热疲劳试验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活塞等受热部件的热疲劳强度,利用相似原理建立了一套高效、高自动化的试验装置,该装置可模拟活塞在实际工况下的受热情况,实际应用证明该试验装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活塞的热疲劳试验。  相似文献   
9.
侯友山  袁野  刘凯华  刘震涛 《机械》2022,49(1):23-30
提出一种轮式车辆的模块化行动系统设计思路,即将若干具备动力源的独立行动系统采用铰链串联式连接,研究其通过性表现.首先建立单个模块和两个模块铰接而成的系统的三维模型,其次利用ADAMS设置台阶和正弦起伏两种路面条件,以及四种车轮转速和三种载荷情况,对二者进行通过性对比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在台阶路面上,单个模块和组合系统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乘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水温控制问题.建立某车型冷却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台架试验验证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设计PI反馈控制和前馈-反馈综合控制的控制策略,将3种冷却系统控制方式在暖机、负荷突变情况下进行对比,并在新欧洲行驶循环 (NEDC)下考虑冷却系统功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PI反馈控制策略可将发动机冷却液出口水温波动控制在±1.5 ℃,而综合控制则将温度波动控制在±0.5 ℃,PI反馈控制和综合控制较原机减小暖机时间, 相对原机系统在NEDC循环下分别降低功耗55.3%、58.0%.采用前馈-反馈的综合控制方式较PI反馈控制策略冷却液温度波动更小且冷却系统附件功耗能够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